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惠博"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位化學老師實施探究教學的歷程與省思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12-??) 陳均依; 張惠博
    本研究係一個三年期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的一部分,旨在探討一位化學教師的探究教學實務知識,以及其實施探究教學的歷程與省思。資料收集的方式包括:晤談、專業成長會議的錄影錄音、課室觀察與文件資料等,並使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形成研究主張。研究發現個案教師認為探究教學須以學生為中心,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能力,設計學生能力所及的探究教學活動,俾讓學生透過「重建模型」的方式,在觀察、實驗設計與製作模型的歷程中,發展科學探究知能。個案教師基於前述的認知設計「火山爆發」教學活動,並由教學成效發現學生樂於參與探究教學,亦能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能,且個案教師也因為獲得學生的正向回饋,而願意持續實施探究教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寫作對象對於四年級學生科學寫作內容之影響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7-10-??) 林雅慧; 蔡佩穎; 張惠博; 張文華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寫作任務中對於寫作對象的覺察所呈現的作品差異。研究者經由預先分析教學內容、設計系列融合動手做與寫作的教學活動,並要求 36 位四年級學生以家人、學生、或同儕為對象撰寫說明文。檢視分析學生針對不同對象的寫作內容特徵時,在六次寫作任務所收錄的190 份學生作品中,研究者發現寫作任務中的假想對象會影響學生提供說明訊息的內容要點。參與的學生在研究者設計的系列教學活動下,可以用寫作的方式表徵出他們的概念及程序理解。以家人為對象時,學生傾向描繪自己在課室學習的情意面;以同儕為對象時,學生會嘗試釐清學習的內容概念及程序;以學生為對象時,則會模擬運用教師上課的程序、進行之活動、以及術語。基於以上發現,研究者對後續研究及教學運用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果的評量架構與命題示例之研發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2009-12-01) 郭重吉; 邱美虹; 黃臺珠; 張惠博; 張俊彥; 周進洋; 王國華; 陳忠志; 譚克平; 黃鴻博
    本研究旨在參考評量教育進展的文獻和國內外實施大規模評量的經驗,針對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果研擬評量架構和命題示例。評量架構是針對4、6、9、12年級學生,先從生物、化學、地科和物理的學科內容整理重要概念和原理,其次考慮學生科學實務表現,包括重要科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應用、科學探究能力、量化推理能力、科學本質的認識以及態度與情意因素。從這兩個向度的交叉形成雙向細目表,針對選定的細目,敘寫學生在基礎、精熟、進階等三個層級的預期表現,據以發展試題。本研究係屬先期規劃,過程中邀請中小學教師和專家學者參與研發和諮詢;研究成果尚待考驗,但應可供規劃和發展全國性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果調查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1-05-??) 張惠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學校為本位的合作式專業成長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6-11-??) 張惠博; 楊巽斐; 鄭一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使用系統基模教學策略修正高中學生力的迷思概念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4-07-??) 蔡興國; 張惠博; 陳錦章; Hsing-Kuo Tsai, Huey-Por Chang, and Chin-Chang Chen
    本研究旨在以實徵性資料探究系統基模教學策略對高中學生之力的概念理解及力的迷思概念改變的影響。研究對象是研究者任教之高二學生一班48人為實驗在且,進行系統基模教學;及另一位教師任教之高二學生一班49人為對照組,進行傳統講述式教學。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基棋教學策略對力的概念理解程度愈低的學生之助益愈大;系統基棋教學較傳統講述式教學有助於改變學生多餘的力之迷思概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促進實習教師教學學習的夥伴式實習輔導
    (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3-??) 林淑梤; 張惠博; 段曉林; Shu-Fen Lin; Huey-Por Chang; Hsiao-Lin Tuan
    本研究旨在實習學校內建立協助實習教師學習的夥伴式實習輔導,以探討此創新的實習輔導對實習教師學習的幫助性,以及促使實習教師產生教學改變的重要因素。夥伴式實習輔導內含五種教師學習活動,包括師徒制的實習輔導、課室觀察、對話會議、協同行動研究和小組討論。利用參與觀察,與兩位實習個案教師、實習輔導教師與學生的訪談,以及問卷等,多元的資料進行詮釋分析。研究發現,教師學習活動具有探究教學困難、討論實務概念、提供教學自主權與專業認同的特性,較有助於實習教師專業成長,如小組討論、協同行動研究和課室觀察。學生的心聲、觀點的論辯,以及以實習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探究是增進實習教師科學教學認知最有效的方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參加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2006)之規劃與推動---電腦測驗工具及電腦素養問卷之研發(乙)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5-12-31) 邱貴發; 鄭湧涇; 張俊彥; 柯華葳; 郭重吉; 吳正己; 胡志偉; 鄭昭明; 林煥祥; 陳昭地; 張惠博; 林福來; 邱美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參加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2006)之規劃與推動---電腦測驗工具及電腦素養問卷之研發(甲)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5-12-31) 邱貴發; 郭重吉; 張俊彥; 林福來; 邱美虹; 柯華葳; 鄭湧涇; 胡志偉; 張惠博; 林煥祥; 鄭昭明; 陳昭地; 吳正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參加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2006)之規劃與推動─電腦測驗工具及電腦素養問卷之研發(乙)
    (2006-05-12) 邱貴發; 鄭湧涇; 張俊彥; 柯華葳; 郭重吉; 吳正己; 胡志偉; 鄭昭明; 林煥祥; 陳昭地; 張惠博; 林福來; 邱美虹
    這個CBAS FT 計畫是PISA 預試(PISA FT)計畫下的選項計畫(Option)。目的在於將CBAS 試題中文化、CBAS 軟體中文化、及測試 CBAS 軟體、硬體、試題、及施測可能發生的問題。也可以視為在協助 OECD建立中文化軟體與軟體及測試 CBAS 的可用性。試題中文化、軟體中文化、及整個施測過程,皆如期完成。由於是預試,中文化及測試工作都是事務性工作,研究的成分不多。但從中文化及測試過程中,教授們都認為 OECD 的電腦化試題的呈現方式很好,軟體也合適,台灣應仿 OECD 模式,建立自己的學生評量方式與工具。但亦認為不宜仍用電腦化評量,應運用網路化評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參加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2006)之規劃與推動─電腦測驗工具及電腦素養問卷之研發(甲)
    (2006-05-12) 邱貴發; 郭重吉; 張俊彥; 林福來; 邱美虹; 柯華葳; 鄭湧涇; 胡志偉; 張惠博; 林煥祥; 鄭昭明; 陳昭地; 吳正己
    這個CBAS FT 計畫是PISA 預試(PISA FT)計畫下的選項計畫(Option)。目的在於將CBAS 試題中文化、CBAS 軟體中文化、及測試 CBAS 軟體、硬體、試題、及施測可能發生的問題。也可以視為在協助 OECD建立中文化軟體與軟體及測試 CBAS 的可用性。試題中文化、軟體中文化、及整個施測過程,皆如期完成。由於是預試,中文化及測試工作都是事務性工作,研究的成分不多。但從中文化及測試過程中,教授們都認為 OECD 的電腦化試題的呈現方式很好,軟體也合適,台灣應仿 OECD 模式,建立自己的學生評量方式與工具。但亦認為不宜仍用電腦化評量,應運用網路化評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政策層面評述國際間科學教育的改革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5-11-??) 郭重吉; 張惠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究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一以針孔成像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7-08-??) 陳均伊; 伍瀀肇; 林淑靜; 陳義忠; 張溫瑜; 張惠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淺談實驗作圖方法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84-12-??) 張惠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知識的統整與應用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7-11-??) 劉宏文; 張惠博
    傳統上,科學教師對科學知識的看法,仍然沿襲十九世紀以來邏輯實證主義對知識的主張,將科學知識視為客觀存在的事實。持此信念的教師,在進行課室教學時,往往採用講述法來呈現科學知識。認為教師只要口齒清晰,語詞生動,內容條理分明,並輔以課後的反覆練習與考試,即能達到科學教學的目的。本文透過對某位國中理化教師課室教學的觀察,一方面探討教師所呈現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本質的關係,另一方面則討論了講述法本身對知識的立場,及知識傳達的侷限性。將科學教學由知識的傳達與獲取的觀點,擴增為統整與應用的層面,學生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學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科學學習的評量理念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0-06-??) 張惠博; 黃文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科學實習教師個人實務理論實踐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12-??) 林淑梤; 張惠博; 段曉林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習教師個人實務理論( personal practice/practical theory,簡稱PPTs)的成因,實習教師實踐PPTs 以改進教學之功能與成效,以及重建PPTs 所需的條件。研究者利用實驗研究法試行個人實務理論改變模式,協助兩位科學實習教師建立與重建PPTs。研究結果顯示實習教師的PPTs乃根基於個人過去成功的科學學習與認同的教學模式,未必能適用於實習班級的學生。然而,實習教師實踐PPTs 具有突顯個人教學困難與PPTs 的相關性,有助於實習教師反思,改變教學。而且,實踐PPTs 比遵循實習輔導教師教學的實習輔導模式能促使實習教師有較大的改變成效。另外,實踐PPTs 作為實習輔導模式所需的五項條件為賦權、學生的心聲與成果、PPTs 的論辯、新教學實務的成功經驗、以及教學技能的增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
    (2011-10-31) 張國恩; 蔡今中; 宋曜廷; 周倩; 張俊彥; 楊鎮華; 侯惠澤; 張惠博; 游光昭
    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 全民的科學素養為國家科學技術卓越發展之碁石。各國均於本世紀初便著手擬訂二十一世紀之國家科教政策方針。近年來,全球面臨日益嚴重且複雜的能源安全、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如何更有效率培養能有效因應、研究與解決這些跨領域議題的科學人才,並同時提升全民對於科技政策與天然災害的正確認知與應變能力,實有賴符應時局,審視評估並修訂既往政策,提升國民更多元且跨領域之全民科學素養,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本計畫擬組成工作小組,重新嚴謹審視既有政策的限制。本計畫希望突破既有研究學門領域藩籬、整合多元資源,擘劃符合未來國家需求的國家級全民科學素養(National Science Literacy)內涵與架構。此外,經由資料蒐集與分析、意見激盪、專家共識凝聚以及一系列公聽說明會,撰擬未來用以培育該素養的國家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此白皮書可供國家未來科學教育之教學、研究與提升全民素養的施政重要參考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0-31) 張國恩; 蔡今中; 宋曜廷; 周倩; 張俊彥; 楊鎮華; 侯惠澤; 張惠博; 游光昭
    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 全民的科學素養為國家科學技術卓越發展之碁石。各國均於本世紀初便著手擬訂二十一世紀之國家科教政策方針。近年來,全球面臨日益嚴重且複雜的能源安全、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如何更有效率培養能有效因應、研究與解決這些跨領域議題的科學人才,並同時提升全民對於科技政策與天然災害的正確認知與應變能力,實有賴符應時局,審視評估並修訂既往政策,提升國民更多元且跨領域之全民科學素養,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本計畫擬組成工作小組,重新嚴謹審視既有政策的限制。本計畫希望突破既有研究學門領域藩籬、整合多元資源,擘劃符合未來國家需求的國家級全民科學素養(National Science Literacy)內涵與架構。此外,經由資料蒐集與分析、意見激盪、專家共識凝聚以及一系列公聽說明會,撰擬未來用以培育該素養的國家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此白皮書可供國家未來科學教育之教學、研究與提升全民素養的施政重要參考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試行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模組下學生知覺的教室社會心理環境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2-10-??) 陳鴻明; 張文華; 張惠博
    Fraser(1990)指出課程改革會造成教室環境的改變,而標準化成就評量,卻無法呈顯出課程的不同處和革新之成效;但經由研究學生對教室環境的知覺,確可呈現其不同處,因此這不但可直接評鑑實施過程之成效,並可間接評鑑課程的本質。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透過教室的社會心理環境量表“What Is Happenning In this Classroom",找出教師施行發展的教學模組前後,學生對課室社會心理氣氛知覺的差異,以回饋給開發此模組的教師群,在往後開發學校本位課程時參考。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室社會心理環境的知覺分數,在整體上呈現比試行教學模組前來得高,但仍有一些負面的看法夾雜於其間。本研究也發現以相同的教材教學下,不同性別的學生對於試行該教學模組時,在教師支持(p<.01)、參與(p<.05)、平等(p<.05)、合作(p<.01)、探究(p<.01)以及同學間的親和關係(p<.01)等方面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最後並提供一些教學上的建議,予往後有類似情境的學校教師作為參考。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