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廖學誠"
Now showing 1 - 20 of 14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99-2000年臺灣南部六龜森林集水區溪流水離子濃度與流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2-11-01) 廖學誠; 金恆鑣; 黃正良; 劉瓊霦Item 1999-2000年臺灣南部六龜森林集水區溪流水離子濃度與流量關係之研究(地理學系, 2002-11-??) 廖學誠; 金恆鑣; 黃正良; 劉瓊霦Item 2001年桃芝颱風蓮華池人工林及天然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2007-03-01) 黃正良; 廖學誠; 金恆鑣; 陳明杰; 李福明2001年7月30日侵台之桃芝颱風(Typhoon Toraji)為近10年來對蓮華池地區影響最大颱風之一。本文探討桃芝颱風期間,蓮華池4號(杉木人工林)與5號(天然闊葉林)兩試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變動。桃芝颱風期間,蓮華池試驗林累積雨量為390mm,分別於4號與5號試驗集水區溪流中形成1,440及1,792 LPS之最大洪峰流量。颱風期間蓮華池溪流水化學變化可歸納為下列三種形式:(1)與流量成負相關,即濃度隨流量升高而下降,如電導度、pH、Ca(上標 2+)、Mg(上標 2+)、Na(上標 +)、Cl(上標 -)、SO4(上標 2-)、HCO3(上標 -)等;(2)與流量成正相關,即濃度隨流量升高而上升,如懸浮質及NO3(上標 -);(3)與流量無顯著相關,即濃度沒有明顯之變化趨勢,如NH4(上標 +)、K(上標 +)等。颱風期間4號集水區溪水中Ca(上標 2+)、Mg(上標 2+)、SO4(上標 2-)及HCO3(上標 -)的平均濃度分別為5號集水區的4.6、1.7、2.0及4.5倍,可能顯示與林相變更有關。Item からいも交流─國際寄宿家庭交流對參加學生地方理解之影響(2015) 林辰毓; LIN, Chen-Yu為了重振人口外流以及經濟不振的鹿兒島縣大隅半島地區,からいも交流於1982年開始舉辦,招募外國留學生(參加學生)前往南九州鹿兒島縣與宮崎縣,重振經濟及體驗當地生活。參加學生藉此活動進入鹿兒島與宮崎兩縣。 參加學生在兩週的活動中,以家庭成員的身分參與家庭工作、學校交流、地區文化交流等,並且了解異地文化。本研究為了瞭解寄宿家庭活動對於參加者的地方理解之影響,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發放問卷及深入訪談以了解學生參加活動前後的地方經驗與對地方理解的差異;又透過寄宿家庭訪談,以了解其參加動機、目的,並分析此活動對其帶來的影響及如何影響留學生理解異地文化。另外,本研究也採用過去參加學生的心得報告書作量化內容分析。Item 不同公眾參與方式在社區規劃上之比較研究-以宜蘭縣龜山島社區為例(2010/12/08-09) 莊永忠; 廖學誠Item 不同網格解析度與流向演算法對蓮華池集水區地形指標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7-12-01) 莊永忠; 廖學誠; 詹進發; 黃正良Item 不同降雨入滲情境對蓮華池集水區水文模擬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0-08-01) 莊永忠; 廖學誠; 吳治達; 詹進發; 黃正良Item 不同降雨入滲機制對蓮華池集水區水文模擬之影響(2009-01-01) 莊永忠; 廖學誠; 吳治達; 詹進發; 黃正良Item 五股濕地環境議題之內容分析(2009-04-26) 王曹晏婷; 廖學誠Item 以制度分析發展架構探討原住民族參與棲蘭山生態旅遊之成效(2016) 鄭伊珊; Cheng, Yi-Shan本文選擇以宜蘭縣大同鄉鄰近棲蘭山檜木林之社區為研究對象,筆者試圖以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分析三種生態旅遊模式:一、由公部門、民間業者與當地居民合作;二、以民間企業主導而公部門協助;三、當地居民籌劃之模式。以該地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型推展生態旅遊之發展情形,藉此展現在地的特色。從訪談中詮釋屬於當地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情形與觀點,瞭解關於棲蘭山生態旅遊的結構與演變,以及社區內部組織運作之過程,並釐清影響參與者之行動因子。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透過訪談瞭解公部門、民間業者參與生態旅遊之過程,以及原住民族為主的居民特性、規範與傳統的約束力,從中理解當地居民參與不同生態旅遊模式之影響性,並且由問卷調查分析當地居民對於生態旅遊的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的態度,對於棲蘭山發展生態旅遊之影響,藉此評估棲蘭山發展生態旅遊的永續性。相關政府主管單位應更注重居民的意願與感受,因當地居民的認知與態度乃是影響發展政策與計畫執行的主因之一,進一步助於地方產業之發展。因此,本研究認為政府部門須權衡旅行社及當地居民的職責,進而達到公平之分配;其次民間企業擴大與鄰近地區的組織合作,則可整合彼此資源,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及效益;第三,透過相關收益建立有給職的做法,發展適當的課責制度與收益分配,使組織成員更有凝聚力。Item 以文化理論研究二重疏洪道功能發展(2010-01-01) 王曹晏婷; 廖學誠Item 以文化理論研究五股濕地管理模式及民眾參與研究區功能發展(2010) 王曹晏婷; Yen-Ting Wang Tsao二重疏洪道貫穿三重市、蘆洲市、五股鄉與部分新莊市,乃配合「大台北防洪計畫」所興建,最初以防洪為主要功能訴求,而五股濕地即位於疏洪道北段,早年因台北盆地內超抽地下水嚴重,導致地層下陷,暴潮時海水沿塭子圳流入,長期滯留於積水區,導致地下水鹽化,且塭子圳河口高於積水區,積水不能排出,形成五股濕地,疏洪道興建完成後,工業區廢水進入濕地,破壞原有生態及環境。然而一個良好濕地的永續經營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除了劃定範圍、建立規則外,亦需要各界各部門的協助,無奈此時國內濕地保育觀念未普遍、民眾認知不足,濕地功能盡失,研究區儼然成一荒地,直到1998年到2002年,台北縣政府提出多宗土地利用規劃案與河濱綠地規劃建置,代表階層主義的政府力量進入研究區,開始從事初步建設;2002年開始,代表平等主義的相關環境保護人士也將目光移轉到五股濕地,開始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並成立「二重疏洪道生態保護聯盟」將濕地經營帶入新階段,而奠定平等主義在研究區地位的關鍵,首推2004年荒野保護協會正式認養五股濕地,進行濕地內完整的經營、志工培訓與生態維護,此時濕地由階層主義及平等主義二者共同經營協調,一方面,階層主義持續推動「大台北都會公園」等建設計畫,一方面,平等主義進行濕地基礎生態調查與維護,試圖達到兩者間平衡,在未來更希望能夠引進代表個人主義的企業力量,將濕地經營推向更完善健全的境地。 二重疏洪道內的五股濕地現今為國家級濕地,應加以重視規劃,在努力過程中,除了考量平等主義與階層主義的管理模式,民眾參與的力量亦不容忽視,民眾對研究區的期待與功能需求,理當被重視作為施政考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結果,居民最重視的功能為:「提供防洪功能」、「濕地水質維護與水污染處理」以及「濕地保育,為疏洪道內保有一塊自然園地」等三項,顯示居民對於防洪功能與濕地保育的重視。另以文化理論分析,顯示當地居民帶有階層主義傾向者最多,平等主義傾向次之。其中階層主義者的居民最重視的功能為:「疏洪道內基礎道路建設維護」、「濕地保育,為疏洪道保留自然園地」,而五大功能中,平等主義者則最重視「濕地保育,為疏洪道內保有一塊自然園地」和「提供防洪功能」,五而帶有個人主義傾向的居民則個人主義者最重視的二個功能為「提供防洪功能」、「多舉辦活動宣傳行銷」。由此顯示不同文化類型的居民,對此地的發展有不同的希冀,故研究區未來功能發展,除了顧及政府部門、生態保育人士意見,期望也能適度納入居民意見,讓民眾參與研究區發展,使得濕地在繁華的城市中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Item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2016) 顏亭瑜桃園地區的埤塘有百年歷史價值,也是重要的文化地景。隨著時代改變,埤塘逐漸減少或消失,為了保存埤塘,設立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轉型的示範點,以發展休閒、生態、觀光面相,同時保護富歷史文化價值的埤塘。加上生活型態轉變,休閒遊憩活動已成為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假日的埤塘公園往往聚集眾多人潮。本研究想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旅遊動機,是受到何種資源的吸引而來、對公園軟硬體設施的滿意度、是否有重遊意願。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方式,運用問卷調查以及統計方法,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背景與特性;並使用SPSS統計軟體來分析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為何;最後探討造訪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之不同人口特性的遊客,與吸引力、滿意度、重遊意願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發現,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並不會因為遊客居住地不同而有差異,意即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觀光資源能夠吸引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遊客前來拜訪,不論在地或外地遊客在拜訪後感到滿意並願意再度重遊,顯示了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獨特性,並提供了埤塘未來轉型的可能方向,讓埤塘的保存與民眾生活結合,且能提供多樣化的休閒遊憩活動。期望能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與相關業者作為維護、改善之參考,並提供遊客良好的休閒遊憩品質,使埤塘公園的場所保存成為共同生活印象。Item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中環境正義與媒體地方感之分析(地理學系, 2006-05-??) 王景平; 廖學誠本研究旨在模擬未來實施診斷關聯群(DRGs)支付制度–「前」、「後」醫療費用之差異情形及其主要影響因子與因應之道,期望藉此提供最佳診療模式以作為 未來其他個案及各院調整或改變醫師診療行為及健保局修訂支付標準之參考,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本研究以北部某區域醫院自2004年7月至2005年6 月之住院病患為調查對象,依照DRGs編碼找出案例數最多之病例,亦即為「DRG09102–單純性肺炎及胸(肋)膜炎,年齡0~17歲,無合併症及併發 症,屬MDC4–呼吸系統之疾病與病患」,再透過“去極值法”及“標準差去極值法”等進行資料篩選,最後得到樣本數共556筆。研究結果顯示,未來若實施 DRGs支付制度,健保局所公布之支付標準草案的醫療費用將明顯低於目前個案醫院所申報之健保費用,其影響因子分別為個人特質之病患年齡與住院天數,以及 特殊診療特質之有無特殊用藥(抗生素注射劑-Zinacef)、有無特殊檢查∕檢驗(血液培養、特異過敏原免疫檢驗-CAP Panel及呼吸融合細胞病毒檢查-RSV Screening)及有無特殊處置(氧氣帳使用、兒童經皮靜脈導管置入術)等變項。本研究建議未來醫院可控制該項DRGs之病患住院天數、減少“抗生素 注射劑-Zinacef”之使用量及“氧氣帳使用”之處置,同時在決定執行“血液培養”檢驗前能有更週全的考慮與評估,以降低醫療費用。Item 公視「我們的島」環境議題的時空特性與其環境觀(2005) 王景平; Jing-Ping Wang本研究以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為探討對象,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該節目六年來報導議題及報導地點的選擇取向及變化趨勢,並探討環境議題的地理時空分布特性及消息來源傾向。本研究並以論述分析及符號學取徑,就該節目第217集《斯土安康》為樣本,探討該媒體隱藏在該單元的環境觀(意識型態),並探討其敘事手法,藉以詮釋該節目再現出的安坑圖像。 研究發現,「我們的島」在環境議題取向上以保育類最多,污染類及天災類次之,隨著時間變化,保育類維持平穩的報導比例,但污染類及天災類的報導次數則呈現急遽的消長。在報導地點方面,「我們的島」對台灣北部的關注最多,尤其是以台北為最高。此外,污染類報導集中在台北及高雄,此與都會區容易發生公害污染事件有關,保育類報導以台北及屏東較多,與節目地緣便利及消息來源有關,至於天災類報導則集中在南投及台北,則與自然災害發生位置密切相關。而關於消息來源的部分,「我們的島」以「一般民眾」為首要偏重,次高為「專家學者」,其它依次為地方專業人士、地方公務人員,及環保團體等,中央行政機關的比例則遠落於後。 而在影像分析的部分,該節目《斯土安康》單元之論述不時散發「環境正義」理念,記者並運用虛假平衡的二元對立,來淡化「環境不義」方(開發商)的言論,並大量地引用當地居民的論點,使安坑地區因為反對掩埋場設立而建立的地方意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圖像,能完整被該節目所再現,繼而透過科技的傳播與接收,形構出閱聽人心中關於安坑地區的地方感與印象。Item 分布型水文-力學連結模式於山地集水區崩塌潛勢動態分析之應用(2009) 莊永忠摘要 臺灣山地集水區地形陡峭且地質脆弱,加上每年颱風與豐沛雨量影響,致使崩塌事件頻傳,崩塌潛勢預測因而成為集水區災害防治與經營管理之重點項目。然由於影響崩塌發生之氣候與地文因子具高度時空變異性與不確定性,故如何於動態分析基礎上進行不同尺度之山地集水區崩塌潛勢模擬,即為值得探討之議題。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降雨型淺層滑動崩塌為對象,針對小面積蓮華池4 號與5號集水區,以及大面積石門水庫玉峰流量站上游集水區,以集水區土壤飽和度動態變化為連結因子,探討具崩塌潛勢動態分析能力之分布型水文-力學連結模式,於不同尺度集水區之應用方式與模擬效度。 在水文動態分析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若以分布型水文模式搭配連續性氣候資料進行模擬,在颱風與高降雨量時期之模擬效度明顯優於乾季,而土壤厚度與水力傳導度設定則為影響成果正確性之主要因素,且在小面積且地文因子均一性高之集水區,採用全域一致之地表覆蓋、土壤厚度、土壤屬性與水力傳導度設定即可達到80%至87% 模擬效度;而地文因子複雜程度高之大面積集水區,其模擬過程則必須考量地文因子時空變異性,始能達到較佳成效。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集水區邊坡範圍之地形指標,與各時期邊坡土壤飽和度均具有高度線性正相關,此將有助於簡化複雜之水文分析流程。 在崩塌潛勢動態分析方面,本研究透過土壤飽和度空間分布動態變化連結無限邊坡模式,再透過蒙地卡羅重複模擬與機率轉換,以產出集水區不同時期崩塌潛勢動態變化。而將模擬結果與實際崩塌位置進行套疊檢核後,發現模擬結果約達62.1%至78.2%之動態模擬效度,且滑動面深度與地質參數設定均會造成顯著影響。總體而言,本研究流程具有超前性預測之能力,有助集水區經營管理者進行防救災分析與規劃,並能提升崩塌預測之即時性。Item 加拿大林業教育的發展與挑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4-12-01) 廖學誠Item 加拿大第一民族林業計畫簡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6-02-01) 廖學誠Item 原住民族參與棲蘭山區林業經營的政治生態學分析(2017) 周佳琪; Chou, Chia-Chi棲蘭山地區是原住民族泰雅族的生活空間,1945年後成為官營伐木的地區。在1945-1967年間,受到國際局勢與經濟影響,棲蘭山地區成為安置榮民與出口林木以換取外匯的地區,當地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到限縮。1976年後政府頒發「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開始限制官營伐木業,更進一步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在保育團的訴求下,政府於1991年頒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但棲蘭山地區仍舊在森林保育處的管轄下。1999年,在保育團體的要求下希望於棲蘭山區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但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下,馬告國家公園的預算遭到凍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權益關係人採取不同的論述,並且在不同尺度中分別展現不同的影響力。主導棲蘭山地區森林生態系變遷的主要力量,以「國家政策」為主。「NGO」與「社區/地方」的行動者則多因應政策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環境認同,進而採取新的行動,並展現其影響力。在森林生態系變遷歷程中,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會採取對其最有利的論述。而今日「保育」此價值在此歷程中,成為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各自表述與定義的名詞。Item 原住民族參與集水區治理之制度分析:以宜蘭縣崙埤社區為例(地理學系, 2018-05-??) 姚佳瑩; 廖學誠; Chia-Ying Yao, Shyue-Cherng Liaw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宜蘭縣崙埤社區原住民族參與當地九寮溪河川保育的環境治理,期能瞭解政府政策對原住民社區保育及生態旅遊發展之影響,並分析民眾對集水區經營管理之看法。宜蘭縣大同鄉崙埤社區居民以泰雅族為主,本研究經由對27位受訪民眾進行深度訪談,並應用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探討九寮溪集水區的治理歷程,並評估溪流保育成效。崙埤社區於2002年開始進行封溪護漁,在地居民以義務性的集體行動落實溪流保育,集水區環境狀況恢復良好,成效相當顯著。社區發展協會積極向外申請計畫,大同鄉公所也努力配合,因此,許多政府部門資源陸續挹注社區,增強當地居民的集體行動。由於政府補助計畫屬於階段性,而非常態性、持續性,因此,當計畫終止結束後,崙埤社區漸感經費短缺、人力不足,社區的集體行動也漸漸消退,以致於集水區的治理工作最終又轉由政府部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