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市川春樹"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前期(1895-1919)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教材之硏究(2018) 市川春樹; Ichikawa, Haruki本研究探討日本時代日本人按怎研究、教學臺灣本土語言,特別重視hia--ê教材有啥物款的特色。日本時代是按1895年6月17到1945年10月25,有51冬久。本文以彼前半期的時間做研究對象,也就是對樺山資紀總督的始政宣言(1895)到臺灣教育令宣布(1919),大約是24冬。 當時的臺灣本土語言大約分臺灣閩南語(臺灣語)、臺灣客家語(廣東語)、臺灣南島語(蕃語),這寡語言的教學、教材的發展攏無仝。為著舞清楚這个問題需要對伊的源頭講起,譬論講臺灣語研究分析是繼承佇廈門佮臺灣島的傳教士進行的語言研究,臺灣客家語教材的起源是對臺灣閩南語教材的翻譯開始,臺灣南島語研究無前人研究,是對殖產局相關人士抑是撫墾署員的調查開始。因為上初期各个語言研究和教材的關係互相密切,所以概括閩南語、客家語、南島語攏歸納為臺灣本土語言,做伙討論也不止仔妥當。 本文以有出版的教材做主要資料,koh加上當時有關語言教授法的雜誌論文、報紙記事、總督府檔案等史料做補充資料,查明教育的進展,koh照語言教育史的方法分做黎明期(1895-1898)、發展期(1898-1907)、確立期(1907-1919);敘述臺灣語カナ音標系統的創造以及普及,私立、官立教育機關籌辦,伊的課程規劃佮教學活動。本文看重教材類型以及綴時代的變遷,提倡分類臨時教材、翻譯教材、對譯教材、情景教程教材、發音學習教材、辭典、習題集7个類型。 本文回顧按內地人的臺灣本土語言學習、教學、研究的歷史,仝時做規劃將來對外地人士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學習的發展。Item 日治最初期台灣福佬話教材編纂之相關考察:日本人對台灣福佬話的認知與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3-10-??) 市川春樹; Ichikawa Haruki1895 年(明治28 年)4 月清國依照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當時,登陸澎湖群島及台灣島的日本軍翻譯官無法以官話(Mandarin)溝通,因此即時製作日語和台灣福佬話的對譯教材。為了與當地人溝通,當年6月至12月之間陸續出版《新領地臺灣島》〈日用臺灣土語〉、《臺灣日用土語集(臺灣語集)》、《臺灣言語集》、《大日本新領地臺灣語學案内》、《臺灣會話編》、《臺灣土語》、《臺灣語》等簡便的教材。本論文旨欲探討日人第一次接觸台灣福佬話時,如何習得對方語言並且進行溝通,這個問題至目前為止仍尚待釐清。雖然幾項先行研究中,已對此議題提出初步的答案,包括筆談或使用媒介語言蒐集單字及短句,且編纂對譯教材。然而,在筆者調查的教材中,仍然存在不符前述假設的情形。例如《大日本新領地臺灣語學案内》、《新領地臺灣島》〈日用臺灣土語〉裡,都發現有不使用媒介語言記錄台灣福佬話的案例。由此,本論文欲以維高斯基(Vygotsky)的語言習得、發展理論做為對照,探討人類在社會中獲得語言的方式,再者,如何從「外言」獲得「內言」,「內言」再連結到思考。這個觀點儘管是講述習得第一語言時的過程,卻暗示社會、語言的差異,如何影響到思考的過程。因此在分析最初期教材中的誤用時,甚有裨益。本文透過分析當初日人蒐集辭彙的方式、對譯、假名表記的方式,對照教材製作者的背景加以探討,並討論先行研究之成果,以期能逐步釐清日人首次接觸台灣福佬話時的相關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