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呂宜庭"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論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2019) 呂宜庭; Lu, Yi-Ting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論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 摘要 教育是實現人文精神的途徑,使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生發情意美感與生命理想,其具體的方法在透過人文涵養的實踐。莊子的「乘物以遊心」啟發教師關注人為「萬物之一」的存在處境與困境,以及人為「萬物之靈」的生命價值,透過虛靜的美感心靈,開展人我關係的和諧、自我生命的成長與終極理想的追尋。 本研究旨在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探討教師的人文涵養,釐清「乘物以遊心」的哲學內涵,透過其對人生處境的關懷與生命出路的闡述,開展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以期能對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以莊子內七篇的內容為主,外、雜篇為輔,運用人生修養與生命智慧的詮釋觀點。首先,探討「心在物中」的人生存在處境與困境,連結當代的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學,分別闡述「生也有涯」的自然行程、命與義的人間難關與「知也無涯」的人為造作。 其次,從莊子對人生存在處境與困境的體悟,闡述教師在當代社會中應有的自我定位與期許,連結生物學、心理學、家庭學與社會學,先探討教師在天倫親情與人倫道義中的自我定位。再探究學校教育中分數主義與升學競爭的問題,從中建構教師以心靈修養為根本的自我期許。 復次,探明「乘物以遊心」的修養工夫,揭示修養工夫的主軸在心,其具體的方法為「用心若鏡」與「形就心和」,並輔以美學理論,闡發修養的進程,釐清主體生命從「聽之以耳」,進到「聽之以心」,再到「聽之以氣」的差異。 再者,闡發「乘物以遊心」的生命理境。分別從「在生有涯中逍遙遊」、「在人間世中齊人我」以及「體現天道的真人生命」,說明主體如何透過修養,開顯自我生命的美感、人我關係的和諧與天人關係的一體性。 最後,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闡明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分別從「人我關係的和諧」、「教師自我生命的成長」以及「教育終極理想的追尋」,說明教師如何化解不同立場的對立、自我身心的失衡與束縛,並建構自身教育理想與形上理境的重要。 此外,根據前述探究,提出評論,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從中發現,莊子的「乘物以遊心」有以下特點:對「形器物慾」有正面積極的觀點;以「心」來化解生命的困境;對自我生命與人間社會的重視;與儒家人文精神的會通與並行;人文精神與自然生命的並重,以及天人關係的重視。在教育實踐上的建議為:道與術的並行;人文與自然教育層面的兼顧;中國哲學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展,並建構以人生修養為基礎的教育美學與美感教育。 關鍵字:莊子、乘物以遊心、教師修養、人文涵養Item 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2009) 呂宜庭; Yi-Ting Lu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意涵,釐清虛靜觀復的哲學內涵,進而開展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以期能對台灣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討老子哲學的重要詮釋進路;其次,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分別就虛、靜、觀、復之思想來加以釐清,再進而統慣虛靜觀復哲學之意涵。復次,分別闡發體道致虛、由虛而靜、靜觀照與虛靜觀復所開展之德育意涵;最後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總結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一、以融通主客觀的生命詮釋為探究之進路。 二、虛靜觀復是生命常道與常德本真的實現原理。 三、虛靜觀復哲學啟發教育者關注價值意識、實踐作為、教育視野與師生之 生命困境。 四、教育者透過致虛守靜來化解心靈與實踐作為的定執與躁動,進而以超越的觀照視野,開展師生內在的真樸之質與回歸生命的真純之德。 關鍵字:老子、虛靜觀復、常道、常德、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