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聖雄"
Now showing 1 - 20 of 3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Phonological Study on Sino-Japanese as recorded in Wamyo ruijishyo(2005-01-01) 吳聖雄Item 《倭名類聚抄》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2001/08-2003/07) 吳聖雄本計畫採用日本現存最早的一部百科辭典:《倭名類聚抄》(934),作日本漢字音的研究。預定:1、摘錄書中所收錄的反切、直音與萬葉假名。2、通過校勘、比較等程序,確認這些注音的原形。3、分析書中的注解用語以及注音的音韻特徵,以觀察當時日語的詞彙層次。4、分析作者源順 (911-983)文學作品所反映的音韻特徵,以進一步詮釋《倭名類聚抄》的內部理路。希望通過源順的記載,觀察當時漢語借詞與日語詞彙共存互動的情況。為日本漢字音形成的歷程,作一個斷代的描述。本研究工作由通讀全文開始。目前已將「那波道圓本」「楊守敬刊本」及「箋注本」《倭名類聚抄》校勘一遍,並分別摘錄書中的反切、直音、及萬葉假名,建立了九份注音總表。Item 《倭名類聚抄》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II)(2002/08-2004/07) 吳聖雄Item 《倭名類聚抄》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III)(2004/08-2005/07) 吳聖雄Item 《倭名類聚抄》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直音部份(2004-05-16) 吳聖雄Item 元、明時代回鶻文文獻與漢語近代音比較研究(2021) 莊子儀; Chuang, Tzu-Yi本文比較元、明時期的回鶻文文獻的漢語對音及漢語近代音,以歷史語言比較法研究漢語及回鶻語當中的語音現象。本文強調分類材料性質、檢視翻譯語與被翻譯語、分析對音層次等概念的重要性,並據此探析了元代的回鶻佛教文獻、契約類文獻、碑銘類文獻,以及明代的回鶻譯語類文獻。 本文發現,文獻會因其性質的不同,影響其對音的表現。回鶻佛教類文獻反映的語音現象,明顯較同時代其他類型的文獻來得保守,並表現更多唐、五代西北方言的特色;相對而言,元代回鶻契約類、碑銘類文獻所反映的語音現象,則更接近《中原音韻》的格局。而佛教類文獻的內部,亦可進一步劃分出佛教注音及漢語借詞兩種類型的對音,這二者的語音表現亦存在若干差異,而佛教注音的語音現象最為保守、存古,包括大批鼻音聲母塞化、宕梗攝韻尾的丟失、唐陽韻開口字以圓唇元音來注音,以及保留入聲韻尾等。 明代回鶻文獻,則反映了若干漢語語音現象,包括:1)聲母顎化;2)聲母捲舌音化;3)山攝唇音字異化;4)-m韻尾消變,且會與-n、-ŋ混淆;5)「昆」、「哈」等字讀音的改變。 本文並指出,元代以降的回鶻文文獻中,存在回鶻語「t>d/詞間」的音變規律;這個規律不僅出現在回鶻語內部,亦影響了漢回對音的表現。Item 同文韻統所反映的近代北方官話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986-06-??) 吳聖雄Item 回鶻文《金光明經》所反映的音韻現象(2011) 莊子儀回鶻文《金光明經》是回鶻文文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鉅作,譯者為勝光法師。本文從回鶻文《金光明經》中的漢語借詞及經咒文,探討勝光法師在翻譯《金光明經》時的依據、翻譯的原則、以及當時河西地區的方言音韻現象。 第一章 緒論:指出本文研究動機、探討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以及文中所使用的回鶻文轉寫體例。 第二章 回鶻文《金光明經》及其漢語借詞反映的音韻現象:從回鶻文《金光明經》的翻譯背景、版本、譯者和內容切入,整理《金光明經》在翻譯過程中被忽略的一些重點,以還原翻譯時的實際情況。第二節整理其中的漢語借詞,歸納音韻地位。 第三章 回鶻文《金光明經》經咒文反映的音韻現象:本章針對《金光明經》經咒文的部分進行音韻地位整理;並與漢語借詞的部分相較,統整出兩者間的相異點,進一步分析其語言層次。 第四章 回鶻文《金光明經》與現代河西方言:本章援引河西地區蘭州、張掖的方言調查報告,與前章所整理的音韻系統作繫聯,以檢視中古晚期的河西方言在現今河西地區殘留的痕跡。 第五章 結論 經本文的推論可以確定:回鶻文《金光明經》純為譯自於義淨本《金光明經》,翻譯中並無參照其他的梵文本;經文中部分專有名詞,包括經咒文,譯者則是試圖還原成梵讀的形式,但實際上亦非譯自於梵語。除此以外,漢語借詞及經咒文呈顯兩套不同音韻系統的情況,說明回鶻文《金光明經》的翻譯者不止一人,除了勝光法師外極可能尚有其他翻譯者。文中並指出甘肅地區的幾個方言點:蘭州、張掖、酒泉等,各者之間的語音歧異處是值得注意與再研究的現象。Item 崔致遠漢詩音韻風格研究(2024) 蔡浩軒; Tsai, Hao-Hsuan本論文研究崔致遠(855-?)漢詩音韻風格,分別就「韻腳」、「頭韻」、「雙聲疊韻」與「平仄設計」四大面向針對全部127首漢詩進行探討,並就此四大面向與晚唐中土詩人李商隱、杜牧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韻腳方面,崔詩絕大多數漢詩的用韻皆符合近體詩韻系統,少部分不符合近體詩韻的詩篇中以「寒桓+山刪」合韻模式為最多,可視為其代表性的合韻模式;頭韻方面,不論頭韻的組數為何,皆以舌根音的頭韻占最大宗,這點與中土詩人呈現者相同;雙聲疊韻方面,雙聲與頭韻一樣都是以舌根音為最多,疊韻部分「陰聲韻」與「陽聲韻」旗鼓相當,「入聲韻」則特少,顯示崔氏並不偏好單獨使用入聲韻;平仄設計方面,崔詩絕大部分詩篇皆完全合律(共105首),另有12首少部分不合律與10首過半不合律,與杜牧僅有1/2強完全合律可謂天壤之別,可歸因於兩人對於漢語聲、韻、調以及近體詩格律的掌握程度,而兩人的相同之處在於透過不合律的平仄鎔鑄各自的個人風格。Item 平安時代假名文學所反映的日本漢字音(1997/08-1998/07) 吳聖雄本計畫擬觀察日本平安時代(九至十一世紀)日語中的漢語借詞,由語文接觸的觀點,討論此一階段日本漢字音形成的歷程,為漢語音韻史的研究提供佐證。計畫選取:竹取物語( 859)、伊勢物語( 900)、土左日記( 935)、蜻蛉日記( 974)、源氏物語(1008)、更級日記(1060)等六部日本平安時代的假名文學作品,進行以下五項研究工作:1、觀察漢語借詞在上述材料中分布的情形。2、將漢語借詞與日語詞彙比較,歸納它們音韻上的特徵。3、整理出它們與漢語中古音的對應關係。4、根據音韻對當,分析這些漢語借詞的詞彙層次5、檢討這些漢語借詞的音韻特徵,能為其來源語的構擬提供多少訊息。本計畫預期可有以下的貢獻:1、為漢語中古音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線索。2、為日本漢字音的形成,提供一個客觀的描述。3、為現代漢語方言中,詞彙層次的形成,提供一個歷史的參考點。Item 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元音格局(2010-01-01) 吳聖雄Item 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語音描述(2008/08-2009/07) 吳聖雄廣西省三江縣位於廣西省北部,與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這裡是一個漢人與少數 民族雜居的地區,語言接觸的情況很頻繁;縣城裡通用的是一種稱為「桂柳話」的西南 官話。根據當地人的語感,三江縣的「桂柳話」與桂林、柳州所說的西南官話都略有不 同。本人於2004 年暑假期間,到當地以錄音錄影的方式,收集朗讀與對話的成篇語料; 回台後將錄音加以標記,並與漢字及國際音標的轉寫連結,開始建置語料庫。目前有一 個包括27 篇由同一個發音人朗讀、全長約一小時、切分至音節層次的小型語料庫;已 利用此一語料庫對「桂柳話」的聲調及連調變化作了一些計量研究。 本計畫擬在現有語料庫的基礎上,繼續採用錄音錄影的方式,調查桂柳話的成篇語 料,收錄不同性別、年齡層的成篇語料,將原有的小型語料庫擴展為一個中型的影音同 步語料庫。另一方面擬將語料切分至音段的層次,利用聲學分析及量化統計,對桂柳話 的聲母與韻母作觀察。在重返當地調查時,擬對發音人進行聽辨實驗,並對某些特殊的 發音進行口蓋攝影及慢動作錄影。 預期此一計畫將對「桂柳話」的語音系統,由主要的傾向及變異的幅度兩方面,作 更準確的描述。標記完成的語料庫將公開分享,作為學者進一步研究桂柳話的基礎。也 希望通過此一計畫,能將各種語言研究工具用於方言調查描述的經驗加以整合,為漢語 方言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有效率的調查描述工具。Item 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語音描述(Ⅱ)(2009/08-2010/07) 吳聖雄Item 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語音現象(2006-01-01) 吳聖雄Item 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連調變化(2007-01-01) 吳聖雄Item 從文字學的觀點檢討一種中文輸入法(1987-01-01) 吳聖雄Item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研究(2020) 黃韋仁; Huang, Wei-Jen《御製增訂清文鑑》是清高宗的敕令編纂的滿漢辭典,作者為傅恒、劉統勳等,書中以漢字注滿音,以滿文注漢音。 本研究考證出了該書祖本,並指出其他版本多出〈續入新語〉、〈二次續入新清語〉等,都是後人私修增補。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所反映的官話音系,聲母雖與今天國語完全一致,但細節不盡相同。 而所謂「尖團音」,原是滿語音學上的術語,尖音指滿語舌面音聲母,團音指滿語舌根音、小舌音聲母。滿語尖、團格局,恰巧可以對上漢語精系、見系格局,因此被混為一談。 本論文認為──「精系顎化、見系不顎化」應是清初的官話標準音。尖團音分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涉及到了滿漢音譯。只要漢人講著標準音,就算沒學過滿文,看著漢譯,也能讀出滿文音;反之,若讀著「精、見系全顎化」的變音,就不能讀出正確的滿文音。可是,另一方面,有些人雖講著標準音,但受「精、見系全顎化」變音的干擾,也會讀錯,於是出現《圓音正考》這樣的參考書。 相較於聲母,《御製增訂清文鑑》與今天國語在韻母上的分歧更大。多了ㄨㄜ[uә]、ㄧㄛ[io],少了ㄨㄛ[uo]。若干明顯特徵,摘舉如下: 一、[o]、[uo]合併為[o]。 二、見系字果攝合口一等字,本應讀[o],但部分字分化出[wә]。 三、相同的音韻地位,常有混讀[o]、[ә]的現象。 四、今國語[iai]韻幾乎消亡,所剩極少。滿漢對音,一半維持[iai],一半變讀[ai]或[ie]。 五、若干唇音字仍保持[-uәn]、[-oŋ]等合口呼。 《御製增訂清文鑑》出現大量混讀的現象,一半近於古,一半近於今,揭示了語音的流變,並不是突然地改頭換面,而是緩慢地推進。 新音的萌發可以很早,但新、舊音也可以共存很久。因此,文獻中出現舊音,不必然是因為作者有存古的意識。一半的人讀新音,看似聲勢浩大,但不能忽略仍有一半的人還在讀舊音。 《御製增訂清文鑑》音系,並不是一地之方音,而是以北京話為基礎,依據文人對於雅音的共識,斟酌南北所形成的音。《御製增訂清文鑑》編纂者,有滿人,有漢人,也經過清高宗本人審閱。如果我們狹隘地認定皇帝本人的口音就是絕對標準的話,《御製增訂清文鑑》無疑是最接近清乾隆時期官話標準音的文獻!Item 文字考釋及以偏旁為主的文字分析研究(2022) 李艾希; Henson, Ash論文題目:文字考釋及以偏旁為主的文字分析研究漢字無疑地是漢語最迷人的方面之一,但同時也是誤解最多之處,更是使學漢語的外籍人士放棄中文學習的兩大問題之一。漢字的難度出現於幾不同的地方,例如為何「氵」可當「漢」字的表意成分?為了瞭解「部」字的字形,要分成「亠」、「丷」、「一」、「口」、「阝」,還是「立」、「口」、「阝」,還是「咅」、「阝」?何者才正確?又原因為何?「各」字怎麼能夠作為「路」字的聲符?這些皆是想要學會漢語的人士常常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至今還存在的一個原因是,有足夠知識解決此問題的人士(聲韻學家、文字學家等等)對於教學毫無興趣;而一般瞭解教學的人士對於聲韻學、文字學等學科的了解不足。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運用文字學、聲韻學、語義學、歷史語言學、考古學、統計學的知識和各種研究方法來徹㡳解決上面所闡述的問題。研究目標在建立一個能夠讓一般人瞭解漢字(即其表音系統、表意系統以及其形體訛變)的分析架構,為了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本文將要以十分嚴謹的態度和方法下手,並非以教學為中心。此研究的一部分結果當然可在教學上運用,但其本身屬於嚴謹的、以科學、學術精神為主的研究,故所提出的文字分析架構會先使用在文字考釋上,然後再次使用在如何針對學習者解釋該文字考釋的結果。如所周知最早的漢字分析架構為《說文解字》解字所主張的六書說,歷來的學者從 之,但到了甲骨文的發現,以及二十世紀,學者逐漸始於懷疑。唐蘭不僅加以批評,而 提出自己的架構,並稱之為三書。接下來陳夢家指出唐蘭三書之短處,亦提出自己的三 書說。最後裘錫圭在唐、陳之基礎上加以修改,並提出新的三書說。目前來說,文字學 界尚未出現一個共用的分析架構。有的人還使用傳統六書,不過因為原來的分類不太清 楚,不同學者對於六書不同的字類會有不同的理解及定義,而有時同一個種類可能有十 分不同的定義,尤其是轉注此類。有一組的學者以較現代、較科學的眼光將六書調整修 改,不過結果往往是次類會變多,也會變較複雜。再另一組則會放棄六說,而造出新的架構。 上述的這些文字分析架構皆有一個共同點,即均以字的種類為主,都使用同一個方 法來解釋各個字的字形,那是說,歸類。目標是將某個字歸入某個種類,能瞭解不同的 字類,便能理解屬於該種類的字。問題是,種類很多,且有的十分複雜,例如詹鄞鑫區 分意符有表音作用的會意字,以及聲符有表義作用的形聲字兩種。實際上詹氏解釋非常 清楚,儘管有助於學界,對一般人士而言,還是難以掌握。 本文主張的分析架構梢微改變角度,集中在偏旁和偏旁的功能上,而不在字的種類上。字的種類相當抽象,偏旁的功能則很具體,例如表音、表意等,且偏旁的功能僅有四種。因此,非專家亦能快速地掌握。此外,以偏旁為主的分析架構亦可用來清楚地描述各個漢字的共時形體。 本論文分為五章,及三個附錄。第一章是緒論,也當然探討研究背景和研究動機, 再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其所運用的材料及方法。本論文提出不同以往的文字分析架構,必須便得先徹底瞭解漢字的形音義,故將文獻探討分為形、音、義三章。第二章:「形」方面之文獻探討主要討論文字的考釋、如何看待《說文解字》、歷來的不同文字分析架構,例如傳統六書、現代六書及三書。接下來要研討文字演變之各種現象。第三章:「音」方面之文獻探討有兩個目標:要把握上古漢語的不同概念解釋諧聲系列中的語音變化,亦為了在進行文字考釋時可辨認並合理地及處理各種語音相關的現象,像與諧聲相似的現象,如漢語分期、上古漢語之音節結構、諧聲原則、同音與音近、通假,以及同源詞、詞族、構詞法。第四章:「義」方面之文獻探討,「義」指的是字義,但與字音相同,實際上字義指的不是字的「語義」,而是該字所記錄的語詞之語義。本章要研究數種不同種對文字考釋很重要的語義,包含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以及現代基本義。首先描述五部對中國詞書的發展影響宏大又深遠的詞字典,即《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和《現代漢語規範字典》,其次詳述較新的編排義項的方法,即認知語義學的方法。第五章提出以偏旁為主之文字分析架構,並以此架構描寫字形音義。第六章便運用第五章所主張的文字分析架構來分析「知」字、「智」字的來源與發展,並亦用之來簡潔地列出分析的結果。此章就是從頭到尾集成本文探討的理論、此理論上所造出來的文字分析架構,以及使用此架構在進行文字考釋和表示此考釋的結果。除了上述的五個章節外,尚有三個研究成果。附錄一:「漢字意符字典」是提供最 常3000 多漢字中使用的意符(即形符和義符)之本義、其用為偏旁的其它義項,及以 該意符所組成的字,包括619 個意符。附錄二:「諧聲系列中語音變化的公式」提供最 常用3000 個字的不同聲符之聲符種類。附錄三:「最常用2000 個字之分析」,即運用本文主張的文字分析架構來分析最常用2000 個字之結果。Item <<新撰字鏡>>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1998/08-1999/07) 吳聖雄本計畫以日本現存天治本《新撰字鏡》所收錄的反切與直音為研究對象。通過校勘、摘錄、來源比對等程序,分離出日本式的注音。再針對這些日本式的注音,分析其音韻特徵,以考察當時日本漢字音的音韻系統。並討論日本人如何利用反切與直音的方法來記錄當時的日本漢字音。本計畫為期兩年,今年已完成反切與直音的摘錄、並與《一切經音義》、《玉篇》、《切韻》等書進行比對,將書中抄錄自他書的注音與當時日本人所作的注音,作了初步的區分。Item 《新撰字鏡》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II)(1999/08-2001/01) 吳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