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家瑜"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五年制家專之分科情形(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72-08-??) 劉家瑜; 苑寶貞Item 五年制家專之分科情形(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72-08-??) 劉家瑜; 苑寶貞Item 「團隊創造力互動歷程模式」之建構-科學領域教學團隊的創意互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劉家瑜; 林偉文; 吳昭容; Chia-Yu Liu, Wei-Wen Lin, Chao-Jung Wu科學教師要能創新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效能,除了其個人特質與領域知能,教學領域中的社會組織-即教學團隊,亦扮演著支持或抑制創意表現的關鍵角色。本研究檢視一科學領域教學團隊的討論歷程,釐清成員們如何透過對話以擴展想法、促進理解,並探究團隊創造力之發生軌跡。本研究於七次參與觀察及四次半結構式訪談後,建構團隊創造力互動歷程模式。團隊對話文本採紮根理論為基礎的分析方式,依序找出團隊討論歷程的28 個第一階意義分類及九個第二階意義分類;接著,以曼-惠特尼U 考驗確認團隊創造力歷程之基本及特殊對話元素;其後,以訪談資料補足與修正模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建構團隊創造力互動歷程模式,成員會以基本對話元素穩定團隊運作,並以「目標性的脈絡」、「擴展」、「理解」、「暫停」、「訊息精緻化」等五個非線性固定的循環階段,促進團隊創造力的發生。最後亦討論此模式應可為有意參與或籌組社群的科學教師及團隊帶來實質助益。Item 探討科學領域教學團隊的創意互動及其脈絡因素(2018) 劉家瑜; Liu, Chia-Yu為幫助學生有創意的探索科學,並習得可因應各種挑戰的能力,科學教師應發展具彈性、支持性與回應性的教學方法,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此即為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然而,教學現場的教師常面臨著學科專業知識、教學知識與教學信心不足的挑戰,使其未能跳脫傳統講授式教學之窠臼。教師若要克服教學上的挑戰,便需要持續學習,而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便是提供專業學習成長及孕育合作探究文化的最佳途徑之一。在教師社群中,教師們共同以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為目標,持續性地集思廣益課程設計與教學計畫,抑或解決教學上的問題,實為發展教學團隊創造力的重要基礎。過去雖有許多針對教師團隊與社群的研究,但關注焦點多僅為團隊成員特質、團隊背景資料與組織情境等脈絡因素,或為團隊創造力之最終成品,少有直接探討教學團隊發展團隊創造力的對話歷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個國中科學教學團隊如何對話及互動以產生教學創新,並釐清其脈絡層面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採轉換混合設計法(mixed method),藉由參與觀察與訪談等方式了解成員間的互動層面,並轉化Csikszentmihalyi系統模式之理論架構,探究教師、教學團隊與共享知識系統等脈絡層面。研究結果共有三個主要發現:一、釐清此科學教學團隊中「互動層面」之內涵與動態關係,並建構互動層面之團隊創造力模式。在此模式中,成員以簡答及認同等基本對話元素促使團隊運作,並持續表現可增進團隊討論之任務相關行為與互動相關行為,其涵括五個階段:(一)目標性的脈絡:團隊成員對於團隊目標及方向擁有共享的理解;(二)擴展:團隊成員拋出教學想法、可能的替代方案與資源分享,以延展團隊思考;(三)理解:團隊成員以深入解釋、尋求說明及回饋等方式,深化團隊知識基礎;(四)暫停:團隊成員會藉由課程相關閒聊的方式,暫時轉移注意力,以考量更多可能性,並淬鍊出更具適切性之創意想法;(五)訊息精緻化:團隊成員考量不同教學情境,將拋出的想法與訊息加以轉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階段並非線性固定的,在任何一個階段內,都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階段所形成的小循環。二、釐清此科學教學團隊背後之教師、教學團隊及共享知識系統等「脈絡層面」之內部狀態與動態關係,並建構脈絡層面之團隊創造力模式。首先,本研究發現此團隊成員在個人之脈絡層面上,具備充足的學科專業知能、求新求變的人格特質、高自發性的學習動機以及多元的教學相關經驗。關於教學團隊之脈絡層面,此團隊具備可彈性調整的團隊規模、穩定的團隊運作、多樣化的成員主修科系及學生班級特性、學習目標導向、高度共識、共享式領導以及正向團隊氛圍。在共享知識系統之脈絡層面上,此團隊之主要領導者具備科學領域知識、教學知識、科學教學知識等知識系統,以及教具製作與使用的經驗,並能以此傳承給其他團隊成員。三、整合互動及脈絡層面,建置脈絡-互動層面團隊創造力模式。此即為以三大脈絡層面為支撐基礎,讓團隊創意想法在「擴展」與「理解」等互動層面的螺旋式循環下,持續發展訊息精緻化,最後產生團隊創造力。 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混合設計法釐清科學教學團隊發展團隊創造力的互動及脈絡層面因素,並建置脈絡-互動層面團隊創造力模式;文末將以研究結果與文獻進行綜合討論,並為有意參與或籌組教師專業社群之科學教師提供具體的行動策略及建議。Item 軟性及剛體基板之元件應力分析及模型設計(2010) 劉家瑜; Chia-Yu, Liu現今科技技術蓬勃發展、面板產業技術越趨成熟下,在大量製造競爭中我們開始要考慮到成本降低,才能在供給需求中達成平衡。再作製程之前一定會有樣本先去做測試,如何設計出一個好樣本讓我們去做測試,就端賴我們TCAD模擬去設計。顯示器發展已著重可攜帶性、輕巧等特性,要配合可以攜帶性就必需考慮到如何收納,有可能撓曲成一個圓筒收藏,這樣撓曲勢必產生應力對電性跟元件造成影響。本論文中所使用的TCAD軟體是專門模擬應力分析方面的,從建立模型、代入材料參數、設定內部應力(intrinsic stress)、施加邊界條件,一步步設定完成就可以達到我們想了解的應力值跟應變值,這對於我們了解元件真正發生應力集中及改善幫助不少。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改動裡面材料參數,馬上就可以模擬新特性的IC元件。 在本論文中,我們嘗試對許多不同類型的材料去做撓曲,像是 上閘極或是下閘極的非晶矽薄膜元件、太陽能電池,甚至鈦鋁夾層基板我們還模擬當它破裂時,所釋放出來的破裂能(Energy release rate)。仿照論文的驗證跟修改,我們期望這些數據能夠對於學術上應力分析能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