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佳蕙"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融合教育協助普通班中的資優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12-??) 劉佳蕙本文主要是藉由當今國內資優教育現況的檢討,藉由融合教育的精神提出幫助學生潛能發展的方法—才能發展模式。本文分述當前資優教育的困境、融合教育與資優 教育的結合;學校進行才能發展模式時需仔細規劃學校課程設計、班級教學、教師在職訓練、學校支援系統及社區資源關係等。透過相關理論的整理,提出學校的實 際可行方法,盼能對資優學生有所幫助。Item 專訪傑出音樂家對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看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6-??) 劉佳蕙本文是訪問一位從小接受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學者,根據其實際體驗來談其個人求學歷程及生活適應問題。內容包括音樂課程設計、升學方式、生涯決定對其個人的 影響。並且提供國外音樂教育制度值得借鏡,尤其在相關美學的教育是非常重要,才能真正欣賞音樂的美。最後並且對家長提出建議,不要給音樂資賦優兒童太大壓 力,尤其演出壓力很大兒童需要是鼓勵和支持而不是責備的壓力,學校應提供適度的諮詢與諮商服務。Item 打造音樂家的夢—提琴學習者的特質與學習生涯之探討(2003) 劉佳蕙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音樂資優者的音樂特質與學習生涯的發展。九位年齡四十歲以下的提琴學習者者接受訪談,他們皆在國內接受過音樂資優教育,目前都從事音樂工作或在音樂研究所攻讀碩士。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根據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本論文包括五大部分:音樂資優者的音樂才能與氣質、學習生涯的過程與特色及國內社會脈絡對古典音樂家的影響。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典型的音樂資優者的發展必須從小接受音樂的啟蒙教育,並且大多出生在喜愛音樂的家庭。他們必須學習許多音樂專業課程,從幼稚園到研究所可分為四個階段。提琴學習者者通常具有比他人更具有音樂天份,尤其在視唱聽寫部分。此外,他們在演奏方面,台風穩健,音樂表達力強,能吸引觀眾。國內音樂資優班所提供的音樂專業課程對他們的樂器演奏技巧、音樂素養等有很大的幫助。提琴學習者認為樂器指導教師的教學重點為:國小著重基礎奠定,國中著重鞏固基礎,高中加強音樂表達力,大學與研究所重視樂曲的詮釋與音樂家生涯體驗。他們知覺的教師教學風格有十種:(1)傳統以基礎練習為重,(2)重視期末大曲子的練習,(3)善用舉例方式,(4)非主流型,(5)以比賽為重的積極型,(6)強調樂曲表現,(7)鼓勵學生參加國際音樂營,(8)尊重學生意願,(9)鼓勵用腦思考樂曲的表現,(10)身教與精神感召。他們與樂器指導教師的關係方面,仍以下對上的服從關係居多;有些教師擅長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會關心他們未來的發展。學校求學階段是他們養成練琴習慣的階段,也是決定音樂生涯的關鍵時期。 在國內,因為音樂班設班有限,在升學壓力下產生下列現象:(1)補習音樂專業技巧與知識,(2)同時兩個老師教相同的樂器,(3)以長時間練一首大曲子的應考技巧。提琴學習者者在大學階段,普遍透過接案演出(接case )來累積他們的演奏經驗與賺錢。他們的家庭也形成獨特文化:正面的影響是營造家庭支持學音樂的氣氛,包括金錢、時間的挹注;負面的影響,則包括干涉學校行政、過度尋求名師及看重競賽成績。他們在學習音樂的歷程中,所遇到關鍵事件包括愉快與不愉快的經驗,不過他們仍以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夠來詮釋關鍵事件對他們的影響。目前國內的大環境欠缺對古典音樂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資優教育脫節,導致古典音樂會觀眾來源有限。此外,音樂資優者要開演奏會,需考慮曲目是否大眾化,演出者的外貌與魅力也是重要因素。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企盼對音樂資優教育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有所澄清與導正。Item 音樂教育行政人員對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看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3-??) 劉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