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倪嘉駿"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在地者與外來者對地方文化意象形成之研究──以公館地區「老公館」與「意識報」群體為例(2012) 倪嘉駿; NI, Chia-chun本研究旨在從地方論述與城市意象概念廣為當今各界熱烈討論的背景脈絡下,探討臺北市公館地方文化意象各項元素之內容及其形成之原因,以地域當中兩類不同取向的群體「在地者:健軍國宅老公館居民」與「外來者:台大意識報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差別化意象之比較。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檔案研究與繪圖法等多元取向進行資料蒐集。 綜合研究文獻與資料研析,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兩類群體間的公館意象構成元素分述如下:台大意識報社團學生在文化通道上,分別具有椰林大道、舟山路、芳蘭路、萬新鐵路與瑠公圳水道等要素;在文化邊緣上,則具有臺大傅園之要素;在文化區域上,包含有公館教會群、日式宿舍群與臺大校園文化資產群等要素;在文化節點上,分別具有腳踏車節點與校園公共空間節點等要素;最後在文化地標上,則以臺灣大學為主要的要素。健軍國宅老公館居民在文化通道上,分別具有舟山路、萬新鐵路、瑠公圳水道與汀洲路等要素;在文化邊緣上,則具有新店溪水岸與羅斯福路之要素;在文化區域上,包含有公館教會群、寶藏巖寺等寺廟群、日式宿舍群、公館眷村群與臺北自來水園區之要素;在文化節點上,分別具有腳踏車節點與校園公共空間節點等要素;最後在文化地標上,則以臺灣大學為主要的要素。 二、在公館的文化意象元素之形成原因上,研究者發現公館文化意象構成要素在視覺導向的成因上可分為「連續性景觀」與「獨特的風格樣貌」兩大類;接著,在生活結構成因上可分為「日常生活中的構連」、「不同功能屬性的競逐」以及「觀察者與空間的斷裂」三大類;最後,在日常生活之實作的成因上可分為「對歷史文化意義之認同」、「舊時公館的庶民記憶」、「空間意義的再詮釋」、「被賦予對話意涵之平台」以及「呈顯群體差異的生活方式」五大類型。 接著,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來回應與反思 Lynch 的城市意象論點,進而提出「在地認同感」之概念,並對後續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提出建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