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Bai, Shi-Ming"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20世紀碑帖收藏文化之研究—以三井高堅「聽冰閣」舊藏為例(2017) 蔡耀慶; Tsai, Yao-Ching拓本的產生到收藏,從作為學習對象到成為一種文化知識符號,從商品到文物等等是許多涵義交織的結果。本研究有兩大議題,其一是以碑帖拓本為主體的討論,以東亞圖書館所藏「聽冰閣」舊藏碑碣拓本為主,研究版本早晚、拓本內容真偽,以及作品印記所代表的意義與碑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另一議題則探索收藏拓本的緣由,關注拓本收藏文化的拓本流傳的相關問題,碑帖拓本被收藏的歷史脈絡。 研究進行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針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東亞圖書館收藏碑帖進行細節檢視,關注所藏碑帖的實際狀況,進行版本、優劣的判讀,重視拓本本身的價值。其次從碑帖拓本上可見的印記、題記等資料進行查索,考察拓本的傳遞過程。最後將前述兩段資料進行審視,後續思考這批數量龐大,品類眾多的碑帖,為何會聚集於一人?他們之間有哪些相互關係?碑帖拓本從學習書法的範本角色,逐漸轉為收藏的對象,收藏者是基於何種心態進行收藏,它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意義?本研究聚焦於三井高堅的「聽冰閣」舊藏拓本,探究碑帖出現的社會因素,以及將碑帖拓本收藏的意義。 對於碑帖拓本的本體研究,是以傳統鑑別碑帖拓本的比對方式進行,將現有的鑑定資料做為檢視的參照點,細查東亞圖書館中的拓片,考訂拓本早晚版本,推測拓本完成的可能年代。藉由淸人對於碑帖的著錄資料,以及拓本上的相關註記、原石所在地,檢視拓本上所出現的印記,針對印記進行比對與查索,掌握該拓本原為何人所有等基礎研究工作。後續收集與拓本相關的文獻進行閱讀,除了查看與拓本有直接相關的專書,作為對拓本必須通過的查驗資料外,對於拓本出現的印記加以追蹤,追索原有者的身分,將文獻閱讀擴大到與印記所有人相關的研究文本,討論這些所有人對於碑帖的認識,進而檢視清代盛行的金石學的影響狀況。 經由整理與歸納拓本的年代、印記及附屬資料,確認「聽冰閣」收藏拓本是條理分明的收藏概念下成形。這與19、20世紀的金石學有所關連,即是書法學習、重碑之風對收藏碑帖拓本都有所影響。藉著碑帖拓本的印記與題記,發現碑帖拓本聯繫著碑帖愛好者與研究者,不僅是建立了彼此的關係脈絡,也開展碑帖的文化意義。Item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形塑-以1980世代藝術家之當代實踐為例(2018) 陳仲賢; Chen, Chung-Hsien水墨藝術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進程中,歷經「美術現代化」的殖民統治、「正統中原文化」的強勢襲臺、「現代水墨」的激烈改革,以及「鄉土水墨」的本土意識崛起後,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軸心便自「東洋的」文化附屬、「中國的」文化嫁接、轉移到「西方的」思想挪移,最終回歸於「本土的」在地關懷。面對史觀脈絡儼然成形的同時,更凸顯出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發展有其深入探討的必要性,本文將檢視臺灣水墨藝術主體的形塑過程。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在非線性的發展過程中,主體的核心價值多受制於政治力的介入,文化話語權始終由當時的政權所把持。但自1987年解嚴,臺灣社會不僅擺脫威權統治的壟斷,水墨藝術同時也意識到當代藝術所帶來的時代挑戰,如水墨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隔閡,其中拘泥於媒材性的把守、觀念性的守舊與視覺語彙的疲乏等,而直接造成水墨藝術與當代社會的斷裂與疏離,「邊陲化」的現象敲響了臺灣水墨主體於當代中的生存警鐘。 然而,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中,大多已褪去戒嚴時期的威權色彩,相比與前幾個世代的藝術家而言,創作意念較不受到政治力的壓迫,使得此世代的藝術家有嶄新的創作思維與時代使命,在創作形式以及議題表達上,更能貼合與時代性的映照關係,因而本文將臺灣水墨的當代主體聚焦於此世代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上。 當今臺灣水墨藝術仍承受著由時空環境所趨的主體變異,無論是關注在臺灣本土的環境議題、回應於大中國歷史文化的命脈支系,抑或是應對著全球當代潮流的議題操作等,當臺灣水墨身處於主體性的存疑爭辯時,其主體性的確立與當代核心,可藉由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表現作為參照,以彰顯新世代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