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館選、散館與大考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2-09-??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Abstract

清代翰林院制度係承襲明代而來,翰林官職掌與明代亦大抵相同。論其仕途發展,在明代非由翰詹起家,則無由入閣;清代雖無如此嚴密,然就前四朝而言,滿漢殿閣大學士之出身詞林者,其比例實不可謂少,且有逐漸增加之勢。有清一代翰林選任共計六途,其主要來源為每科會、殿二試之後,新進士再經朝考,優者改庶吉士入庶常館讀書,三年散館,優者留館任職,原二甲進士授編修,原三甲進士授檢討。待乾嘉以降,士風以科目相尚,翰林史職登進之途,已僅限科目出身者,幾無他途晉身者。國家以儒家道術經典取士,而自幼飽讀儒家詩書之士子參與科考亦皆以儒術經論為干進之階,是以儒生為國家公務官職取進之唯一資格,經此文科考試而躍登龍門者,可謂為「儒生官僚」無疑,亦為古代官員特徵。以科舉功名與利祿榮顯為手段,吸引大量民間士子投身其中,社會階層得以流動,文化發展得以生動活潑。此一流動程序又造就君臣有別、上下有序之政治倫理,忠君盡己、謀國利民乃陶鑄為儒生官僚恪慎奉行之從政信條,不僅強化君王統治,亦以民心向化而成為社會穩定力量。儒生官僚乃經層層篩選,自地方考試合格之秀才、舉人資格,匯集京師予嚴格剔釐,取中進士已有正式服官資格,當為科舉菁英;菁英之中又有極少部份再經簡選朝考而為庶常,此是第四次篩選;經三年肆業,散館一試,優者留館為翰林,此是第五次篩選。就層層節制篩選而論,得以留館任翰林者,允為科舉菁英中之菁英,乃是才品文學獨步超邁、國家棟樑之所寄者。而翰詹官員除例行京察之外,又須接受不定期「大考」,試其詩賦策論文藝,若不時時精進,則恐有降黜革除之虞,又為一種篩選型式,唯有讀書不輟,刻勵奮發者,得以留苑續為詞臣,是故久任詞臣者與績優遷轉者,不啻儒生官僚集團最頂尖菁英份子,無怪乎深受社會尊敬、朝廷寄望與皇帝倚重。

Description

Keywords

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