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168
  • Item
    財務資訊中介者行為模式、績效與盈餘,股價預測-子計畫一---中國上市公司達到分析師盈餘預測門檻及證券分析師監督效果之研究
    (2010/08-2011/07) 陳慧玲
    本研究計畫係屬三年期計畫,為「財務資訊中介者行為模式、績效、與盈餘、 股價預測」整合型計畫之子計畫一,因證券分析師在中國資本市場已佔有重要地 位,證券分析師對於公司股價具相當影響力。當中國上市公司宣告盈餘未達到分 析師盈餘預測時,股價將有負面影響,使公司有誘因達到分析師盈餘預測門檻。 因此,本計畫第一年旨在探討中國上市公司運用盈餘管理,以達到分析師預測門 檻之行為。本研究亦擬檢視,相較於同時達到分析師盈餘預測及主營業利潤預測 門檻之公司,僅達到一項預測門檻之公司,其市場反應為何。此外,本研究檢視 相較於未利用盈餘管理達到分析師預測門檻公司,運用盈餘管理達到門檻公司, 其股票報酬是否較低。 中國上市公司特有股權結構、經理人員具政治背景與否、所處省分組織環境、 機構投資人持股等因素,對上市公司運用盈餘管理達到分析師預測門檻行為應有 所影響,是以,本計畫第二年擬檢視股權結構、上市公司所處省分組織、經理人 員是否具政治背景、機構投資人持股等因素,對公司運用盈餘管理達到分析師預 測門檻可能性之影響。此外,本研究擬檢視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法規之實施,對公 司運用盈餘管理達到分析師預測門檻可能性之影響。因外國機構投資人大部分根 據外國券商研究部門分析師所提供研究報告進行其投資決策,因此,外國券商分 析師盈餘預測對中國A 股影響力逐年增加。本計畫第三年擬探討外國分析師對中 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亦檢視相較於中國分析師,外國分析師是 否較即時修正其盈餘預測。 本研究計畫之研究成果,除可與「財務資訊中介者行為模式、績效、與盈餘、 股價預測」整合型計畫之其他子計畫進行整合分析,對於分析師行為研究與分析師 研究報告對經理人員影響之相關研究具學術貢獻。
  • Item
    當代中國商管議題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中國企業盈餘品質與資訊品質之探究
    (2013/01-2013/12) 陳慧玲
    中國政府自1999年起,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國退民進」蔚為風潮。國有企業於民營化前,控制股東或經理人員基於自利動機,可能操縱盈餘以提高其出售轉讓價格。然經理人員亦可能因民營化後仍可繼續留任,遂有誘因於民營化前刻意壓低盈餘,使民營化後企業相對績效較佳。目前未有文獻檢視國有企業於民營化前盈餘管理行為。為彌補此類文獻之缺漏,本研究檢視國有企業於民營化前盈餘管理行為。當國有企業民營化後,因股權結構與控制權改變,對經理人員操縱盈餘之誘因應所影響,進而影響其盈餘品質。因此,本研究亦檢視國有企業於民營化後,其盈餘品質有否提昇,及影響民營化企業盈餘品質之因素為何。
  • Item
    影響評價修正程度之研究: 態度自信所扮演之角色
    (2011/08-2012/07) 蕭中強
    最近幾年, 有關評價修正的研究, 已經獲得相當多理論與實證方面的重視。然而, 絕大部分的修正研究, 皆著重於探討在何種特定情境下較容易產生評量之重新定標。亦即, 研究評價修正之理論學者皆投入諸多心力於探究評價經修正後其方向性。但對於評量在重新定標過程中, 變動程度之相關研究, 卻付之怯闕如。本研究旨在釐清並檢視可解釋評價修正之變動程度的潛在機制。本研究以兩項實驗設計檢驗態度自信於修正過程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於實驗一, 當受測者具充分認知資源時, 被控制具相對低態度自信者會比被控制具相對高態度自信者, 產生較大程度之評價反向偏移。於實驗二,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態度自信之可能前置變數。本研究假設被控制具相對高產品知識之受測者會比被控制具相對低產品知識之受測者, 產生較小程度之評價反向偏移。而態度自信於此因果關係中, 扮演中介變數之角色。 本研究之理論貢獻及管理意涵於後述之。
  • Item
    台商及大陸企業經營管理與會計研究---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研究
    (2009/08-2010/07) 陳慧玲
    中國證券分析師盈餘預測與股票推薦雖已受到機構投資人與個別投資人重視,然國 內外探討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及股票推薦行為文獻為數仍少。目前國內外文獻針對中國 分析師行為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中國分析師對會計資訊需求及其解讀能力、中 國分析師盈餘預測及股票推薦是否準確或偏誤、中國分析師修正股票推薦評等對市場影 響等。雖然中國財經媒體及文獻均指出,中國證券分析師因所屬證券商之不同業務可能 產生利益衝突,進而影響其盈餘預測之準確性,然既有文獻僅侷限理論探討,或提出管 制機構應採取之防範措施,而缺乏實證研究。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穩定成長及股市蓬勃 發展與逐步開放,國際投資者紛紛關注中國資本市場,這些外國機構投資人大部分根據 外國券商研究部門分析師所提供研究報告,進行其投資決策。然而目前仍無文獻探討當 中國分析師與外國券商分析師追蹤同一家中國上市公司時,影響中國與外國分析師盈餘 預測正確性因素為何。 為彌補既有文獻之缺漏,本研究計畫擬就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進行兩年期之 研究,俾對中國分析師相關重要之研究議題,從事連貫研究。有關各年度相關研究主題 及方向,茲分別說明如下: 97 年度研究主題及方向:利益衝突對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影響 1. 擬探討承銷業務對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影響。 (1) 本研究擬檢視承銷前,承銷商分析師與非承銷商分析師對所有研究公司之盈餘預 測準確性及盈餘預測樂觀偏誤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 本研究擬檢視承銷時,整體股市報酬率及承銷商餘額包銷比率對承銷商分析師盈 餘預測樂觀偏誤之影響。 2. 擬探討經紀業務對中國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影響。 (1) 本研究擬檢視當機構投資人調降投資組合中某家公司持股比重時,對經紀商分 析師盈餘預測行為之影響。 (2) 本研究擬檢視當機構投資人與分析師所屬證券公司為關係企業,其機構投資人 調降投資組合中某家公司持股比重時,對經紀商分析師盈餘預測行為影響。 3. 擬檢視當分析師發佈樂觀偏誤盈餘預測時,個別投資人與機構投資人洞悉及調整盈 餘預測偏誤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98 年度研究主題及方向:中國分析師與外國分析師盈餘預測準確性之影響因素 1. 擬探討中國上市公司採用不同盈餘管理方法,對中國與外國分析師盈餘預測準確性 之影響。 2. 擬探討財務報表易讀性對中國與外國分析師盈餘預測準確性之影響。 3. 擬探討中國與外國分析師盈餘預測修正之資訊內涵。
  • Item
    A Two-Factor Explanation of Consumers' Self-Activated Bias Correction in Product Judgment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2010-08-01) 蕭中強; 簡怡雯; 梁貫御
    在既有與評價修正相關的研究中,來自於實驗者的外部指示往往被用於引發評價修正。然而在一般的行銷情境中,行銷管理者或廣告業者並不會主動提供相關資訊以降低其意圖操弄之勸服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促使消費者自發性地引發評價修正之相關因子及其作用,本研究提出當人們具有較高的涉入於正確評價並且能夠確認偏誤來源及其影響時,人們對產品的評價,即很可能會主動排除其所察覺之偏誤影響,而不需經由外部指示。此二因子若缺其一,則無法啟動自發性評價修正,本研究於兩項消費者情境中驗證此二因子模式,實驗-(72位受測者)證實情緒對產品評價之影響,會因自發性之谝誤修正而反向變動,而廣告代書人對產品評價之正向影響,也在實鹼二(150位受測者)中,證實會經由因自發性之偏誤修正而倒置,此研究不僅補足僱誤縿正文敷中,誘發機制之研究;亦對行銷實務(如操弄情緒或代言人)之應用,提出過去未曾採用之新觀念。
  • Item
    多數/少數效果對產品判斷的影響:涉入與資訊來源相關性的干擾效果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 2013-06-01) 簡怡雯; 蕭中強; 邱玉葉
  • Item
    The Flexible Correction Model: Bias Correction Guided by Na鴳e Theories of Bias
    (2014-06-01) 蕭中強; Yi-Wen Chien; Duane T. Wegener; Richard E. Petty; Chung-Chiang Hsiao
  • Item
    Be Yourself, Image Is Nothing: Bias Correction when Viewing Messages in Sequence.
    (2014-03-04) 蕭中強; Yi-Wen Chiena; Chung-Chiang Hsiaob
    Attempts at social influence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sequence rather than in isolation. We suggest that messages can play a new correction-based role when they prompt message recipients to consider possible biases. The resulting corrections can reduce or even reverse the typical context effects. Two experiments examined advertisements as contexts for activating corrections. In Experiment 1, the context ad contained a tagline highlighting potential endorser bias. In Experiment 2, a sequence of context ads featured the same endorser endorsing different products, subtly prompting the potential for endorser bias. In both studies,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rrected for the assimilative effect of the celebrity endorser more when motivation was relatively high rather than low.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influence are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