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家瑋賴依雯2019-09-062008-6-232019-09-062008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5610210%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8668李斯特傳奇的一生,一如他的音樂呈現出的風格,是那樣富有戲劇性與強烈的個人色彩。在19世紀,他是家喻戶曉的演奏家與作曲家,而他在鍵盤技巧以及和聲語彙的突破與創新,更為後繼的音樂家開闢許多道路。然而,李斯特音樂風格的演變與發展,其實也受到了不少音樂大師的啟發,包括巴赫、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帕格尼尼等,其中,李斯特晚期大量使用的半音和聲,正是傳承自巴赫的音樂和聲語法。因為半音和聲系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減七和弦的延伸,而這種技巧其實是源自於巴赫獨特的半音和聲處理法。在威瑪大量研究巴赫作品的李斯特,便採用此法,並融會個人的風格加以發展,使之成為中晚期作品中的一大特點。此外,適逢巴赫音樂再次復興之際,李斯特對於巴赫作品的研究更加熱衷,也因此使他對巴赫的音樂有相當徹底的了解。 《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與《巴赫動機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兩首樂曲,便是李斯特對巴赫這位音樂大師表達敬意之作。在這兩首樂曲中,李斯特充分地展現了個人的寫作特色,包括主題變形手法、半音和聲語彙、戲劇性的張力特質、即興的音樂風格等。《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以B-A-C-H主題發展,充分運用鍵盤音域,展現強烈對比與戲劇性;《巴赫動機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以巴赫《清唱劇,作品12》的頑固低音為主題,採用帕薩喀亞形式變奏,最後則引用巴赫同曲的聖詠樂段結尾,其深刻細膩的情感描繪,令人印象深刻。這兩首樂曲,均可說是是晚期的代表作品。 本論文從李斯特的音樂背景養成說起,探討李斯特音樂風格的演變與進展,並闡明李斯特音樂語法上的特質與創作技法,包括曲式結構、主題變形、和聲語法、鍵盤技巧等。接著深入剖析探討《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及《巴赫動機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兩首樂曲。《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以自由多變的幻想曲樂段,及富有李斯特個人風格的賦格樂段,交替組合而成,在音響效果上,具有十足的戲劇張力。《巴赫動機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以帕薩喀亞形式變奏,李斯特巧妙地運用各項音樂要素,將其主題變形的技巧,發揮地淋漓盡致。論文最後,筆者將樂曲分析的各項重點,導入詮釋演奏的部份,在幾個影響樂曲精神表達的關鍵上,做一解釋與說明,以期望演奏者在彈奏樂曲時,能忠實呈現李斯特所要表達的情緒。李斯特巴赫變奏B-A-C-H主題幻想與賦格李斯特之巴赫獻禮:《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及《巴赫動機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之作品分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