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肇富黃媖敏2019-09-062003-7-012019-09-062003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3000168%22.&%22.id.&amp;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8850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的音樂正興起後期浪漫及國民樂派的風潮,這股風潮衝擊著全世界的音樂,當然也包含了位於南美洲的巴西。魏拉•羅伯斯(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就是在這個風潮之下影響的作曲家,也是巴西二十世紀的代表作曲家,為巴西音樂之父。 魏拉•羅伯斯的音樂以優美的旋律著稱,在他成長的過程及工作中,受到當時西方作曲家的影響甚深,加上魏拉•羅伯斯對巴西音樂中特有的節奏及色彩等元素的運用,使其音樂風格得以在以西方音樂為主流的世界中,獨樹一格,在本研究中對於魏拉•羅伯斯的音樂風格及形成也將有深入的探討。 魏拉•羅伯斯尚未以作曲家及指揮家的身分活躍於世界樂壇之前,是位大提琴演奏者,以演奏大提琴維生,也因此開啟了筆者研究這位非歐陸出身作曲家大提琴作品的動機。 魏拉•羅伯斯的大提琴作品大多是他早期的創作,內容以小品為主,其中最早出版,也是唯一由魏拉•羅伯斯親自授權出版的,就是本研究中主要探討的《小組曲》(Pequena Suite)。魏拉•羅伯斯在此組曲中所運用的風格及樂曲形式,對於他後來的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魏拉•羅伯斯在所有作品中所運用的西方及巴西複合風格,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已早有雛型。筆者將在本研究中針對他早期的大提琴作品特色及往後的大提琴小品創作,做比較及探討。透過樂曲分析及其作曲手法的運用,來了解魏拉•羅伯斯早期作品的重要性及影響。 魏拉•羅伯斯以大提琴演奏者的觀點,對於大提琴器樂曲上的突破及運用,以及魏拉•羅伯斯在婚後,妻子露西莉亞•奎瑪雷斯(Luc&iacute;lia Guimar&atilde;es,1886~1966)對其作品中鋼琴伴奏部分的影響,亦為本研究的探討要點。 國內音樂界對於南美洲音樂的論述甚少,樂譜及錄音資料的收集更是不易,也加深了本研究的困難。本研究的參考論述,主要以Lisa M Peppercorn、Simon Wright、Eero Tarasti及魏拉•羅伯斯音樂協會主席Alfred Heller等學者的著作為依據。中文譯名,以國立編譯館所編定的《音樂名詞》及李均豪先生所譯的“維拉-羅伯斯”一書為主。 拜現代網路資訊發達之賜,藉由網際網路的流通,使得資訊得以遍及世界各地。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 有相當多的資料得自魏拉•羅伯斯博物館(Musem Villa-lobos)的協助及查詢,提供手稿資料遠距服務及查詢上的協助,在此特別感謝博物館員Marcelo Rudolfo 先生,以及巴西出版社Fermata do Brasil 的Simon de Aquino先生所提供的樂譜資訊。魏拉.羅伯斯大提琴作品<<小組曲>>(Pequena Suite)及斗期大提琴小品風格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