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治華博士陳育婷2019-09-052007-9-262019-09-052007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441016%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230本文採用一個東亞夏季季風指數—SEAM來表示夏季季風降雨的強度,接著利用中央氣象局1950~2005年之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等六個測站的日累積雨量,分別計算5~6月和7~9月之豪雨次數、大雨次數、月雨量,再和SEAM作相關分析,我們發現台灣六個測站的降雨和東亞夏季季風的相關性很低,代表影響台灣5~9月降雨的因素非夏季季風一項。 為了討論東亞夏季季風的年代際變化,我們將SEAM作11年滑動平均,定義為R-SEAM,選取R-SEAM較高的10年為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1973~1982年),較低的10年為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1990~2000年),再和台灣測站資料的11年滑動平均作相關,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的5~6月,西部測站的豪大雨次數、月雨量會較多,而花蓮的豪大雨次數、月雨量會較少;到了7~9月,東部的月雨量較少,西部測站除了高雄以外,豪大雨次數、月雨量卻變少了,和5~6月相反。 在大尺度環流上,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和不活躍年也有不同之處: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的5~6月,太平洋副高減弱且位置較偏東、高層的南亞高壓增強且偏西北方;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的7~9月,太平洋副高向北退、跨赤道流明顯增強、高層的南亞高壓也是較強且偏西北方。夏季季風降雨年代際變化東亞夏季季風降雨指數和台灣降雨年代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