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鏗周亞慧2019-09-032011-7-12019-09-032011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4223108%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12本論文以民國38年政府遷台後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為研究文本,包含國編版民國42、53、58、63、70、76、79和88年等八個版本,以及審定南一、康軒和翰林93年至98年各版本,探討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這一主題的教材,以了解時代變遷對於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編寫的影響,並歸納「晚清救亡運動」的學術研究成果,選取在學術界取得共識的主題與觀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依此檢驗教科書的編寫是否與時俱進,並建議哪些內容可以做適度的調整。 本論文分為七個章節論述: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第二章為國(初)中歷史課程規劃之演變,探討〈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綱要〉對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寫之規劃。第三至六章分別為「求強求富的嘗試:自強運動」、「政教改革的先聲:戊戌變法」、「挽救危亡的努力:新政和立憲運動」、「滿清帝國的覆亡:革命運動」,每一章均從「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文字內容的編寫」和「圖表的選擇和設計」三個面向,分析、比較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救亡運動」的教材,並依據學術成果檢視教科書的相關論述。第七章做出結論。 經過上述幾個面向的探討發現,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受到「國家」立場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且「國家」的政策往往凌駕於史學研究之上。解嚴之前,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長期沒有太大的變化,都以革命運動為正統,對於其它改革運動則多予以否定或忽略,而革命運動介紹又以孫中山、興中會和同盟會為論述主軸。解嚴之後,教科書雖在章節架構上有所調整,但因教科書內容大幅度縮減的影響,審定各版本教科書對於「晚清救亡運動」教材的編寫,並未能突破民國88年版之內容。建議未來教科書的編寫應從學術研究成果再檢討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新政和立憲運動」以及「革命運動兩個主題,並且可以利用補充教材、學習單製作或習作問題設計等方式,再多補充相關的史料和圖片,使教科書的內容能更加豐富和生動。國中歷史教科書晚清救亡運動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教材之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