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余致萱2019-09-032016-12-312019-09-032014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8220195%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518清代中日間的貿易,向為東亞海域貿易史的重要課題。此時期的中日貿易,最先藉由清朝對銅的需求而展開。赴日尋求洋銅的船隻,從此絡繹於碧洋之上。然而資源終會耗盡,待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銅開始顯露枯態之時,作為替代品的海產物便開始登場於長崎唐船商人面前。海產物之中,最受矚目的,是為慣稱俵物三種的海參、鮑魚、魚翅。關於唐船的俵物貿易,歷來已多有研究,並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然而俵物價高,無法大量進貨,銅又為江戶幕府所保護,輸出量有所限制。唐船中剩餘的船艙空間,最後為昆布所填滿。產量豐沛、價格低廉的昆布,在中國也有其市場,與之相關的交易亦少受限制,成為清商理想的填貨艙商品。長期以來,在唐船的海產物載貨量之中,昆布始終高居第一位,甚至幕末開港、明治維新之後,昆布仍然是日方外銷的主力海產品,也是晚清對日輸入最主要的商品之一。更甚者,日本所外銷的昆布,幾乎全是對準中國市場而來。本文的撰寫目的,便在於探討清代中日間昆布貿易的各種面向,貿易路徑,以及昆布進入中國市場後的實際運用。昆布海帶海產物洋銅銅商中日貿易琉球內路分銷清代中日昆布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