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娟Pan, Feng-Chuan邱凡誠CHIU, FAN-CHENG2019-08-282011-8-172019-08-282011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810101%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8701699年前後,耶穌會士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開始了其《古今敬天鑒》系列文本的著作,現留存於世的《古今敬天鑒》共有十二種抄本,本文將就其中五種進行研究。《古今敬天鑒》系列抄本的發展過程中分為「深廣化」與「變異」兩階段,第一階段中,白晉不僅將大量新增的引用文獻區分為經典與注釋兩種,在引文無法完整表達自身意見時,也不吝主動發揮,在引文旁以小字闡明想法。而在第二階段,白晉一方面再次擴充了引用的範圍,但原先出現的引文種類區分以及親身說明的文字卻都消失不見,而用以稱呼天主教之神的詞彙更從原先的「上主」、「天主」等,統一改為容易被查覺異質的「造物主」一詞,而這樣的轉變實與中國禮儀之爭帶來的壓力息息相關。作為索隱派(Figurists)初期的重要著作,企圖讓中國人恢復過去對「天」之正確認識的《古今敬天鑒》為後輩的研究打下了基礎。馬若瑟(Joseph Prémare)雖然在1716年離開了白晉的研究團隊,但在他的《儒教實義》中,仍然可以看到與《古今敬天鑒》的連結。透過兩文間的連結,本文指出《儒教實義》中提出的「醇儒」概念並非忽然出現,而是馬若瑟透過從白晉之思想中繼承的「敬天」進一步發展而成。從白晉在開始《古今敬天鑒》之創作前的兩趟旅程中,則能夠看出影響白晉在中國與歐洲之間往返的各種世俗與宗教權力,逐漸使白晉走上了將天主教與儒家的根源相互結合的道路。白晉索隱耶穌會馬若瑟古今敬天鑒儒教實義Joachim BouvetFigurismJesuitsJoseph Premare清初耶穌會索隱派的萌芽:白晉與馬若瑟間的傳承與身分問題The Burgeoning of Jesuit Figurism in Early Qing Dynasty: Joachim Bouvet and Joseph de Prémare in Succession and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