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藝教授楊惠君2019-09-052007-7-272019-09-052007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441022%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233本研究測量泰國西北部達府 (Tak) 附近的藍山 (Lansang) 片麻岩帶及普密蓬 (Bhumibol) 水壩區之野外構造,並採集定向標本。製成定向薄片後,測量顯微構造的基質葉理走向及傾角,利用電腦軟體計算出最符合數據的葉理面位態。將野外構造與顯微構造測量結果加以比對與分析後,顯示二區域都各觀測到三期的葉理及一期斷層。因此,本研究對於此地區提出以下四期構造史:第一期可能在晚白堊紀~早第三紀時,因緬甸板塊和撣邦地塊 (Shan - Thai) 的碰撞,造成清邁-臨滄 (Chiang Mai - Lincang) 之間南-北向的褶皺帶,而形成南-北向且傾角大的葉理;第二期可能在32.5~30.5 Ma時,因王朝 (Wang Chao) 斷層帶發生塑性左移運動,造成陡峭且帶有左移剪切的褶皺,形成藍山片麻岩上西北-東南向且傾角大的葉理;第三期為地殼增厚造成垂直方向上強烈的岩壓,形成偃臥褶皺和水平的葉理;第四期為斷層活動,藍山片麻岩帶為左移斷層,普密蓬水壩區則為向東逆衝的斷層活動。由此研究方法所量得之葉理面位態或許有些許誤差,但在許多測量結果比對下所推論的大構造是明確的。泰國達府構造王朝斷層泰國西北部達府地區之構造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