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曾金金2014-10-302014-10-302005-01-010219-5968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443本文將前人對於漢語被動的語法及語意研究、兒童被動句的習得研究、華語教學中有關被動句的漢外對比及偏誤分析,加上被字句與其他漢語句構的比較分析,進行歸納整理。再從語言與文化的視角出發,剖析漢語被字句表述的意蘊,並佐以平衡語料庫和中介語語料加以驗證。 文中將台灣「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Sinica Corpus)中所出現的「被」字句,抽樣100句加以分析,重點在於探討「被」字句句式中主語Na,與賓語Nb的相互關係,及其與語言形式的對應,並將分析結果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中介語「被」字句進行對比,由所得結果推論出:現代漢語「被」的主要作用為標誌主語為非施事者,而非引出後接的施事成分,因為58%的平衡語料庫語例,「被」字後接的施事成分並未出現,因此「被」字用以引介後置施事成分的說法,無法有效解釋「被」字後接施事出現比例僅為42%以及無標誌被動句為何不帶「被」字。本文從語言文化的視角,以漢語的思維模式較偏向實用主義中所提及的經驗主義,也就是多元論的/意合的、悲觀的、較重視結果及影響的,來說明「被」字句及無標誌被動句所構成的語言文化連結。Corpus studyMandarin Chineseinterlanguagepassive constructionlanguage and culturePragmatismEmpiricism由平衡語料庫和中介語語料看漢語被字句表述的文化意蘊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sive voice and the Mandarin Bei-construction in L1 and L2 corp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