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華孫菊君2020-12-102005-9-012020-12-102005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068960034%22.&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466萬曆年間由陜西省藍田知縣沈國華所主導的《輞川圖》石刻製作,將歷來流傳唐代詩人王維、輞川別業與藍田縣自身的輞川山水結合起來,目的在突顯藍田縣「地靈人傑」的形象,以凝聚藍田縣的地方意識與地方認同。這個重大工程請來畫家郭世元臨摹來復家藏的「宋郭忠恕臨右丞真跡善本」,即為現存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石刻拓本。 大阪藏本較之晚明眾多郭忠恕款《輞川圖》版本,顯得保留了更多原始構圖的古老風格來源,其所負載的「古意」手法最不矯作,而全卷空間之山石結組與皴線筆法有著不同於晚明風格的活潑動勢。當追溯到北宋末眾多文人關於《輞川圖》題跋詩文的描述時,大阪藏本的連續山水畫卷形式與諸景順序安排,都與1087年秦觀〈書輞川圖後〉閱圖經驗之描述相合,同時對王維《輞川圖》的討論,也可見盛行於北宋末的文人之間,這個現象或許與蘇軾一批文人所倡導之文人畫理論有所關連,王維在此時被標舉出來,強調其「得之於象外」,而構營別業於輞川山水之間的莊園理想,也切合於文人的心意。既然大阪藏本所呈現的風格,包括成熟的山石分面結構與皴法運用的意識,以及長達近五公尺連續山水畫卷形式,也都約莫要到北宋晚期才足以出現,《輞川圖》的原始構圖從零散的粉本小景拼湊成山水長卷之樣貌,從多方考量下,其可能的成立年代指向了北宋晚期。米芾《畫史》中所提及眾多王維傳作與輞川版本在當時的流行現象,當為此時代要求下的具體反映。 而元代以趙孟頫為代表,對王維的重視程度並不下於宋人,這與元代人在異族統治下,對唐宋時期有所想望的復古傾向有關,吸引了許多文官畫家投入《輞川圖》的理解與臨仿。此種對《輞川圖》的崇尚現象到晚明,經由眾多鑑賞家著錄題跋的宣揚,在王維風格已無真跡流傳,而其早期臨本又缺乏精善具有權威者,各種《輞川圖》新製的仿古版本根據不同的需求燦然大盛,藍田縣萬曆年間的《輞川圖》石刻製作,當被包含於晚明此流行風潮脈絡之中而產生。輞川圖王維藍田縣石刻拓本萬曆年間郭世元摹《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石刻拓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