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俊唐幼玲2020-12-102003-6-302020-12-102003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91NTNU1233026%22.&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256淡水在台灣的歷史裡雖不顯眼,但因佔著地理位置之便,其地位十分重要。北台灣的開拓及對外往來大部分從淡水這個小鎮開始,所以它累積了先人們在此地活動而留下的痕跡。從西荷時期、清朝的經營及日本的據台,乃至現時的國民政府,均在淡水地區留下諸如:西式建築、中式廟宇、地方信仰等等的人文藝術古蹟,加上自然優美秀麗的景色,給予中西繪畫創作家們許多繪畫題材。 最近政府對淡水的大力建設,增添更多的人文藝術作品,提昇淡水的藝術氣氛。尤其旅遊勝地更是藝術家們的創作泉源。因此,我們應該加以關照付出的是對淡水的人文藝術探討。本研究主題重點,以下茲以論文的架構分述之: 第一章 緒論-說明主題研究的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對滬尾的中西繪畫藝術概況作一探索,以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前後及近代之歷史變遷對繪畫藝術的影響為探討;也與現今淡水的人文藝術環境優缺點做一客觀的比較。 第三章 中國傳統繪畫與人文環境的關係,有一、政治導向;二、哲學思想的引導;三、書畫論與文人畫的影響。闡述山水畫、花鳥畫的意境移情作用,以及繪畫反映時代的作用等理論說明。 第四章 書畫同源之由來,文字、書法、繪畫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 創作理念-創作理念的形成,寫生精神建立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上,佈局、用筆、用色、設色的傳統理論基礎為出發點等,並與滬尾的中西繪畫藝術相連性。 第六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分為風景、建築、夕陽三系列,配合筆者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來詮釋。 第七章 結論-從滬尾過去的人文藝術之中西長處融合,地域環境的適應性及宗教族群生活習俗的相容,找尋出台灣整體的發展與生命力。滬尾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