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鈴2016-04-282016-04-281994-07-??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7706平埔族在埔里盆地的開發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此有別於台灣其他地區的發展。因此,透過對埔里盆地平埔族聚落的研究,易於了解在開發過程中,土地權利之轉移方式,眾落之形成和分布形態。 在論述聚落發展之前,必須先釐清:①有關本區地名其所指涉範圍的時空含義,②在清代文獻中各種台灣土著名稱之意義,以及平埔族的分類和分布。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史料記載,歸納出清代對原住民的分類意義,及其分布狀況。並將之比對清代古地圖、日治時期地形圖,釐清本區地名所指涉範圍之時空變遷。最後根據各時期的文獻、古文書及相關研究,找出本區平埔族移民的原居地和遷移路線,進入埔里盆地後之發展基點,眾落擴展後之分布形態及其影響因素。基於上述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得到如下的結論:(1)埔里盆地在清朝道光年間即已形塑成一特定地理區。在此之前被包納於泛指濁水、大肚溪上游地區的水沙連二十四社或埔里二十四社中。(2) 清代對台灣先住民的分頰,有三組意義相對的名詞組合:①依漢化程度高低分「熟番」和「生番」,②依歸順清政府之有無分「化番」和「野番」,③依居住所在地形分「平埔番」和「山番」。 (3) 土地權利轉移方面,平埔族對原住民使用的手段學自漢人;開山撫番之後,其又淪回原先失敗者的位置,淹沒於漢文化的歷史洪流中。(4)平埔族多由北路移入埔里盆地,土地在道光11年己拓墾完成絕大部份;福鼎金舊社為最初之中心聚落,由此中心再移出各地,各聚落的基址至遲在光緒九年( 1883 )之前·,即已形成。(5)平埔族聚落的原始形態是集村,日治時期以來採取雙冬水稻農作的意願和有效掌握水源,使南港沖積扇地帶的農村聚落散村化,眉溪沖積扇地帶仍為集村形態的南、北差異。水沙連埔里先住民平埔族眾落集村散村埔里盆地的平埔族聚落分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