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振華王麗蓉2019-09-032010-2-252019-09-032010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3270054%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6177摘要 祖籍對於清代台灣社會有區分族群的作用。一般認定:不同祖籍,大多有其鄉土守護神的信仰,如同安人信奉保生大帝,漳州人信奉開漳聖王,南安人信奉廣澤尊王等。清季的《鳳山縣采訪冊》詳載鳳山縣境內的寺廟資料,這些寺廟主要為庄廟的性質,且有其延續性。本文利用1926年底調查的祖籍別資料,與庄廟主祀神兩相比對,檢驗是否符合一般人的認定。檢驗結果,不完全符合,祖籍別不是庄眾選擇主祀神的唯一因素。 進而探究高雄平原主要神祇寺廟之分布。高雄平原的媽祖廟主要不是在港口,而是分布於府治大道的據點,尤其是在街市。高雄平原境內玄天上帝廟甚多,且主要分布於鄭氏時期的屯墾區,與鄭氏政權早期的拓墾有很大的關聯。就如阿蓮鄉境內的土庫北極殿為36庄聯祀,聯祀範圍正是鄭氏時期嘉祥里的區域。而三山國王則聚集橋頭鄉西南側,與潮州人的信仰有關聯。此外保生大帝的輪祀情形最多;王爺廟為高雄平原內數量最多,分布在有港汊地形的庄社之外,也有分布在府治大道。然而在府治大道上的寺廟,其香火為外來客遺留的情形較多。 再者,分析庄廟形成類型,一為私家崇祀演變為公眾信奉的主祀神。各家私奉神祇眾多,然而為何某些私家神祇信仰能脫穎而出,演變為庄眾的信奉對象,進而董建為庄廟,成為庄眾的信仰中心。其中的首要條件是要有靈驗事蹟,尤其在庄社面臨瘟疫或天災人禍的威脅時,神祇的靈驗與否往往會成為庄眾信奉的要因。這也說明神祇信仰要存在於群眾社會中,是需要靈驗事蹟,亦即信仰與靈驗事蹟是相輔相成的。 另一類型為外來客遺留香火所建置之庄廟。過客遺留的香火,掛在樹上,發光顯靈,被庄眾供奉地方神祇。臺灣許多地方的寺廟由來有雷同的傳說,頗值得探討。此外既為過客遺留香火,一旦有靈異現象,常被解讀為神祇有駐留的意願,庄眾若經濟能力許可,大多能建廟奉祀該神祇,縱使庄中已建有庄廟亦然。就如大湖庄在乾隆40年(1775年)已建有保生大帝廟(長壽宮),然在林爽文事件(1786年)後,王爺神像顯現靈異,大湖庄再度於興建王爺廟來奉祀之。 除了庄廟之外,清季的高雄平原亦有從清代延續至今的聯庄廟,各處聯庄廟的聯祀活動有其時代背景因素,如土庫北極殿的36庄有鄭氏拓展的歷史淵源;角宿天后宮的13庄聯祀活動,與林姓「唐山祖」組織中成員的拓展與分布有所關聯;圍仔內慈濟宮的13庄聯祀為同安籍居民的聯結;彌陀港彌壽宮的聯庄則與官設鹽場有關;九甲圍三庄聯祀是小庄依附大庄聯祀的類型。籬仔內青雲宮的信仰源起與庄中黃姓望族有關,而黃姓望族的族人擴散於鄰近庄社,對於青雲宮的聯祀情形應有關聯;而王公廟庄廣應廟聯祀活動,是上述幾個聯庄廟中,聯結性最強的,推測這個聯庄組織與清末該區域較少寺廟有關。 整理高雄平原的聯庄廟聯祀活動,可發現這些聯庄廟的平日聯結較為薄弱,大多僅在聯庄廟有醮期活動時,所轄的庄眾才需要參與。然而醮期的舉行並不固定,都因主祀神顯現靈異,解讀為神明有建醮的意願後,才舉行聯祀活動。其餘時間都以各庄廟的祭典活動為主,包含中元普渡也為庄廟各自普渡。這或許是鄉庄形成的發展較早,較有機會建立自家的庄廟,造成各庄獨立自主性較強。所以這樣的聯庄廟,僅能算是廣義的聯庄廟 藉由大範圍,數量多的寺廟資料,加以進行探討,可凸顯高雄平原庄社信仰中心建置的特色。而這特色與鄭氏早期拓墾有關,各籍人士生活在一庄社中,墾殖定居後,祖籍區別的色彩較為薄弱,對所處的庄社認同較強。庄民崇祀主祀神以靈驗為主要條件,倘若庄內無此條件,則尋求外地著名寺廟的分香或分靈。由此可知,庄眾的福祉大過於原鄉的信仰。高雄平原庄廟聯庄廟香火祖籍別信仰清代高雄平原寺廟與地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