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沈淑敏張瑞津2015-11-172015-11-172004/08-20http://grbsearch.stpi.narl.org.tw/GRB_Search/grb/show_doc.jsp?id=1014850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963本島土石流危險溪流在歷經數次大颱風和集集地震後數量劇增,其中有相當數量是 以往並無災變記錄者,而被增列的溪流多是已經發生土石流或流域內崩塌顯著者,這表 示以往用來判別潛在危險溪流的指標雖有一定的功效,但也有其侷限性。本研究認為若 能探討一流域近期與更長時距的地形變遷紀錄,將能更有效的辨別出近期雖無變動但潛 在危險性相對較高的溪流。這些具有指標性的特徵地形 (characteristic landforms) 有多項,最具實質意義的有:歷年崩塌地發生的規模,和「谷口有無扇狀堆積」、「溪谷 埋積狀態」的地形表現。前者可由數十年來的各式圖像資料判讀而得,後者則可藉由半 自動的判讀流程,較快速的分辨廣大地區的狀況。所以此三年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針對研 究示範區:(1) 建立崩塌地的時空分佈資料庫, (2) 發展判別谷口扇與溪谷埋積狀態 的半自動作業模式,(3) 應用各種指標性特徵地形判別潛在土石流危險溪流。研究成果 不但能有助於將住民經驗中不曾發生土石流的溪流再加以分級,提升保安、保全的功 效,也將有助於釐清土石流發生的主要控因。山崩瘠土石流災害之探討---子計畫Characteristic Landfor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n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I)指標性地形特徵與潛在土石流危險溪流的判定(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