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芳菁蕭羽利2019-09-052012-1-192019-09-052012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440061%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346芭瑪(Parma)颱風於2009年10月3-7日通過呂宋島北方,颱風中心與台灣南端最近距離雖達250 km,仍在宜蘭以及花蓮地區造成超大豪雨。為了解降水機制,本研究利用數值模式(WRF)進行模擬,以探討東部地區強降水之成因,並針對颱風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以及台灣地形進行敏感度分析。   當颱風環流的暖溼空氣通過台灣東側,與東北方冷乾空氣輻合後西移,輻合氣流受地形抬升後舉升凝結,使對流發展旺盛而降下豪雨。其中宜蘭地區於颱風開始南移後有共伴效應加強水氣傳送,使降水持續。花蓮地區由於山脈緊鄰海岸且夫如數較宜蘭地區小,氣流不易被舉升,使降水量少且集中於外海。此外,芭瑪颱風移速緩慢,使對流系統通過台灣東側的時間加長,也是造成超大豪雨的原因之ㄧ。 本研究也利用改變地形高度、環流強弱等因素進行測試,發現 當地形降低時,於東岸低層氣流輻合減弱,同時氣流被舉升形成的對流胞亦減弱;當地形高度增加時,雖輻合強度增加,但此時夫如數僅0.4,低層氣流因不易被舉升而轉為繞山,使降水量減少。當環流減弱時,台灣東側之輻合強度、風速以及水氣混合比皆相對減弱,此時颱風內對流系統以及共伴效應所產生之對流胞強度亦較弱。同時,東北季風受地形舉升為東北部帶來持續且穩定的降水,經移除地形或移除芭瑪颱風的敏感度實驗,在宜蘭地區降水皆僅剩原本的1/3左右,顯示宜蘭地區之強降水主要是由地形與共伴效應交互作用而形成,芭瑪颱風外圍環流的對流系統對此區影響相對較小。芭瑪地形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夫如數芭瑪颱風(2009)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之數值模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