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恩洪肇呈2019-08-292004-6-222019-08-292004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4000076%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4444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中學生對「限用塑膠袋政策」的境意識與環境行為意圖,並為運用Ajzen與Fishbein(1980)的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Behavior)及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的自我效能為架構,以預測並解釋高中學生之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台北市師大附中、台北縣板橋高中、宜蘭縣羅東高中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之一、二、三年級學生為抽樣母群體,本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法進行抽樣,並以自編之「高中學生對『限用塑膠袋政策』環境意識與環保行為意圖相關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填答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得有效樣本361位。研究資料以頻率分配、相關係數、t-檢定、以及逐步複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與高中各相關科目環境教材內容分析。進一步對學校行政措施訪談與學校週邊商家問卷調查。本研究後半段在讓學生研讀配合『限用塑膠袋政策』為主要議題設計的高中地理科環境試用教材後,採用問卷調查法,檢視教材對高中學生環境意識與環保行為意圖影響程度。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就高中不同科目而言,地理科教材中包括全球自然資源使用與人地互動關係為焦點去探討都市與垃圾污染的問題;生物科以生態平衡的角度去解釋不可分解性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化學科以塑膠物質的特色來說明塑膠污染的嚴重性;但是三科教材在「公害」、「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有毒物質」方面概念較少涵蓋到,未來可以用「統整課程」與「議題教學」方式加以呈現。 二、研究對象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之整體解釋量為24.0﹪,也就是說自我效能可以在態度、主觀規範之外有意義的增加環保行為意圖的解釋量。其中以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高;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次之;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低。另外,環境認知此一外在變項加入之後,使得解釋力提高了0.9﹪,因此環境認知得分高低對受測學生是否會從事環保行為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外在變項,環境教育對高中學生環保行為潛移默化的能力十分值得重視。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ΣBi*Ei)之間的關係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當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ΣBi*Ei)的得分越高時,從事環保行為的態度也越正向。此結果支持理性行動論中以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之交乘積和來構成態度,以及以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之交乘積和來構成主觀規範的觀點。 四、有/無環保行為意圖組學生在行為信念、態度、行為規範、結果評價、自我效能、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環境認知與行為承諾上,有明顯差異,且都達到顯著水準。 五、為了使學生明瞭「限用塑膠袋政策」及其環境意涵,將相關教材融入教學之中有其必要,還必須納入技能和價值觀的培養,甚至有效行動的養成,因此課外活動的配合也十分需要,透過學校行政管理的力量使學校垃圾減量並且讓資源充份回收再利用,也能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做之中,學習到正確的環境意識內涵。塑膠袋環境意識公害有毒物質AjzenFishbein高中學生對現用塑膠袋政策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