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德柯伶蓁2019-09-032011-09-012019-09-032011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220174%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500清中葉後,隨中西雙方交流的逐漸密切,外國人來華人數漸多,而將其生活習慣攜入中國,咖啡便是一例;此外,學者指出咖啡的飲用方式和器具形式受到中國飲茶文化的影響,從中可觀察飲食文化的交流。清道光年間澳門出版的字典便已有咖啡此項物品,但早期譯名不一,隨著譯介增多與時間發展,而逐步統一為「咖啡」和「珈琲」。後出於經濟利益考量,官方和民間出現了栽植咖啡的呼聲,因而華南省份陸續由華僑引入種植,但產量不豐,仍須仰賴外國進口,其中以沿海通商口岸為主要進口處,但咖啡進口受外國產量和國內外情勢影響,數量和價格易波動,但整體而言,消費量逐漸成長。中國人初次飲用咖啡約在同治至光緒年間,因西餐館的開設,中國人始接觸到餐後飲料─咖啡,最先接觸咖啡的人為達官顯貴、洋行職員、使節、留學生,後隨大菜在上海的風行,一般市民亦到西餐館進食並飲用咖啡,然上西餐館多出於嚐鮮與身分地位的考量。隨著咖啡在上海的發展,咖啡館和咖啡攤也陸續開設,成為上海特殊的城市風貌,咖啡亦逐漸滲入家庭生活中。咖啡不僅是一種飲料,其挾帶著豐富的意涵進入消費市場,咖啡常被視為西方、現代的一種象徵,因此人們如何理解咖啡,展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複雜心態,既試圖仿效但又排拒的矛盾,知識分子亦咖啡與階級和革命等概念連結,從而批判咖啡背後隱含的階級性與殖民性,展現了咖啡館此一社會文化空間的豐富性。文人對咖啡女侍的歌詠,對比其所批判的摩登女性,反映出知識分子對傳統性別結構鬆動的不安,並試圖透過塑造想像中的女性,以重新取回話語主導權,而咖啡館也被建立為一個男性集體認同的空間。上海咖啡種植傳播消費文化咖啡與近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