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祥梁敬賢2019-09-032009-2-32019-09-032009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221015%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271經由理論與實踐的複雜過程之後,本研究對情意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已更加肯定其意義重大,歷史情意教學不僅可以融合認知教學,並對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及行為態度的轉變,皆有其正面的功效,尤其後者是已往認知教學較難達成的部分。因此對於有意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情意教學或從事情意教學研究的教師們,研究者願提出數點個人的心得以供參考。 一、 在歷史情意教學目標的擬定方面,情意教學目標共有五個層次-接受、反應、價值評定、價值組織和價值性格化,此目標的擬定應以簡單明瞭為宜,且不宜列舉太多。根據研究者的實際經驗,擬定目標太抽象,則不易觀察得知;列舉目標太多,則不易兼顧。故研究者建議在擬定情意教學目標應以簡易可行為主,切忌不必太多,況且現階段國中班級人數仍然不少,列舉太多將可能流於形式,甚難落實情意教學目標。 二、 在歷史情意教材的設計方面,應以具有情意感染且具知識性的教材為主,如歷史故事或歷史漫畫即是適宜的歷史情意教材。概故事和漫畫對國中學生較具有感染力,且本身亦具有知識性,也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故若實施歷史情意教學,在教材方面可以故事和漫畫為主要參考依據。若行有餘力,亦可選擇其它具感官刺激的教材,如音樂帶、影片及圖畫等藝術作品。據研究者之實際經驗得知,在授課時數有限的情況下(每星期一節課),選擇具感官效果的教材,往往佔去太多教學時間,因此必須有所取捨。 三、 就歷史情意教學活動而言,應以小班教學為原則。概情意教學強調學生的表現與反應,班級學生人數太多,則授課教師較不易觀察,且秩序亦不易掌控,唯有小班教學較適合情意教學的進行。教育本就是因材施教的過程,學生人數太多,教師分身乏術又如何因材施教呢!此外,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下(一星期一堂課),研究者對於課文最後的馬偕牧師一單元無法完整的授課甚感遺憾!因此教育當局應當思考此一問題,一星期一堂課確實是不足的。 四、 歷史情意教學評量與所擬定的情意教學目標必須密切相關。情意評量是屬於質的評量,主要即根據情意教學目標來審視其教學效果,因此目標必須客觀及簡單,評量才易於施行;目標亦不必太多,評量才得以有效落實。以研究者的評量經驗而言,班級人數太多是情意評量成效不彰的主要因素。班級學生太多,則不易於觀察。因此,歷史情意評量除應掌握因材施教的大原則外,就外在環境而言,仍以小班教學較為適宜。情意教學情意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