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華教授王耀庭教授周芳美教授范如君Fan, Ju-chun2020-12-102003-07-012020-12-102002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90NTNU0233008%22.&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175摘要 本文首先從《後赤壁賦圖卷》的基本資料出發,透過著錄與畫作現存題跋和印章,推論其下限,其次透過畫中空間、樹石的筆法特質,將年代定位於南北宋之際,並進一步推論畫卷最後二景在筆法與空間安排上與前六景不同,屬於明初風格。畫中文字從圖文安排、敘寫文字特色以及書風的特質,推測屬於明中期受文徵明影響的書家。畫中最原始的地方應為第二景至第八景的內容,並藉由畫中梁師成的鑑賞印(1126),做為此畫年代的下限。 其次《後赤壁賦圖卷》在圖文關係的詮釋上,對文字細節忠實呈現。透過畫面安排帶領觀者進入文意的境界,體現畫家對蘇軾與週遭人物的關注以及生活自在的描繪。蘇軾的形象在《後赤壁賦圖卷》中以不同的手法成為各段場景的重心,日後雖有不少表現蘇軾形象的畫作,由於關注的角度不同,畫作呈現的面貌也有所不同。 最後透過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的筆法特質和圖文關係,連接喬仲常與李公麟在畫風的特質,並進一步討論南宋的白描敘事畫,如張激的《蓮社圖》,畫中文人互動的情形與《後赤壁賦圖卷》有所相近;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七月》,畫中對文本的詮釋有其拙趣的安排亦與《後赤壁賦圖卷》接近;另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畫中對陶淵明形象與居家生活亦延續《後赤壁賦圖卷》的特質。透過上述畫作的分析,理解《後赤壁賦圖卷》與相關畫作的共通性。而現已不存的李公麟白描敘事畫特質,則透過《後赤壁賦圖卷》加以彰顯和印證。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蘇軾形象李公麟白描風格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