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王基倫2015-01-292015-01-292003-11-07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553「本事」、「本意」究竟是什麼?所謂的「本事」、「本意」是否真正存在?例如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這類的文章,當作者自出新意,而非取材自真實史料時,根本就是史料上無跡可尋的文學題材,這時作者所建構出的文本意義在哪裡?於是我們不得不從作品完成後的讀者反應,去尋覓這些文本的價值意義。這有賴從詩話、文話、筆記小說入手,對圍繞相關史論散文的「本事」、「本意」的論述進行研究。本篇論文考量到蘇軾史論散文深受世人肯定,以及北宋以下詩話、文話大量勃興的現象,決定搜集讀者反應的材料,討論蘇軾史論散文創作之後的接受情形。目的在於探究「本事」、「本意」與史論散文的應用關係,進而呈現蘇軾史論散文的創作意義及其價值。蘇軾史論散文本事本意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接受理論Su ShihReception Theory蘇軾史論散文與「本事」、「本意」的研究─以<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為中心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