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潭黃光男Liu Wen-TanHuang Guang-Nan黃明媛Huang Ming-Yuann2020-12-102006-2-12020-12-102006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089160007%22.&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506本篇論文旨在延續二○○二年「羅伯特.史密森地景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尚未詳加探討的各項議題:包括廿世紀藝評對藝術作品的界定,藝術家工作場域的轉換以及藝術家本身所兼具的創作、策展、行銷等多重角色。有關前者的研究,由柏拉圖開始即廣受評論者們的關注,而本文擬透過史密森豐富的文字撰述,試證美術創作者的書寫不但可補充其實際展示之匱乏,亦可獨立於外,成為另一種即將成形的創作,為藝術品提供新的定義。其次,在此推論過程中,因為藝術品陳設位置的改變,也連帶地將藝術家的工作場域從博物館擴充至任何地點,並對藝術作品的視覺呈現催生各種新的可能,故創作者所利用的空間也將列入討論。最後,由作品的製造與發展模式中,亦可探究藝術家的身分在構思、計劃、執行等各階段肩負的任務。羅伯特.史密森地景藝術地點Robert SmithsonEarthworksSite從博物館到荒野:論羅伯特.史密森「地點∕非地點」系列作品與其文字撰述From the Museums to the Barrens: The Series of “Sites/ Nonsites” of Robert Smithson(1938-1973)and His Wri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