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洲2014-10-272014-10-272003-06-??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4762「朿」、「來」二字從西周早期的金文開始就有形體相近而訛混的現象,如「積」、「責」、「策」、「僰」等一系列的字。我們一般多贊同《說文》所說,「棗」或「棘」均是從「朿」。但目前所見的一些春秋、戰國文字,當其字形從「來」時,卻可讀作「曹」、「早」、「造」,顯然是「棗」的假借字,而且未見從「朿」的「棗」,以致造成學者對相關文字的認定上有絕對的差異。關鍵在於「棗」、「棘」二字是否從「來」?拙文以為「棗」、「棘」的確有可能從「來」,理由之一是就目前所見春秋、戰國銅器文字;楚簡文字,如「天星觀」、「郭店」、「上博」;馬王堆簡帛文字以及傳鈔古文,如《漢簡》、《古文四聲韻》、《訂正六書通》等等看來,「棗」、「棘」莫不從「來」,應該是後來訛變從「朿」。其二,「來」字本義是「麥子」,字形本有象芒朿之形,就實物觀察亦是如此,與「棗」、「棘」同是具芒刺的植物形象相當。此說可取代「棗」、「棘」從「朿」的理由。其三,從「來」的「棶木」典籍訓解為「椋木」。「京」,本有「大」義,可見從「來」偏旁的字可用來指稱喬木,這與「棗」、「棘」同為喬木是吻合的。其四,「來」與「棗」、「棘」聲韻關係非常密切。形近訛混郭店上博緇衣古文字棗棘來朿The phenomenon of similar Chinese charactersGoudianShangboZiyiEpigraphic material從「棗」、「棘」的文字構形談關於「形近混用」解釋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