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傑林冠宇Lin, Kuan-Yu2019-09-052017-08-152019-09-052017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444014S%22.&%22.id.&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191本文針對莫拉克颱風(2009)的環流結構對台灣降水之貢獻作探討,藉由片段位渦反演的方法,改變颱風伴隨的位渦擾動場與環流等。其中改變的方式有(1)調整環流大小、(2)改變環流強度、(3)改變外圍環流強度等三種,共8項結構調整之組合。調整後,使用雲解析風暴模式(Cloud-Resolving Storm Simulator,簡稱CReSS)進行控制模擬與敏感度測試實驗,以進一步探討不同的颱風環流結構對於台灣降水之影響為何?模擬結果顯示,颱風環流未作任何調整之控制實驗,不論路徑、移動速度、颱風強度變化或降雨情形,都與觀測相近。至於其他各項環流的改變,調整(減弱)越多的實驗中,西南氣流可以越早影響台灣,與颱風環流的輻合區越為偏北,不僅造成中南部山區強降雨提早發生,也會延長登陸期間的時間。這些實驗中登陸期間全台各地降水增多,而離陸階段的時間則會縮短,使得南部山區降水減少,此與莫拉克颱風實際的降雨集中於南部山區的特徵有所不同。另外,在調整(減弱)越多的實驗中,颱風在實驗初期內縮增強的現象也會越明顯,此役反應造成靠近颱風中心的降雨增加。 其中,比較降水較強的兩個時段(登陸期間以及離陸階段)之累積雨量,環流調整(減弱)較少的實驗中,降雨型態與控制實驗差異不大。但外圍環流強度減得較弱的實驗,其降雨型態則與控制實驗有明顯不同,強降水區的降雨會比控制實驗減少16%,但台灣全區的平均累積雨量則增加10%以上。此一改變可以說明,颱風外圍環流對台灣南部山區的強降水有顯著的貢獻,因此,若莫拉克颱風外圍環流的強度較實際為弱,則台灣南部山區的災害可能因此而減少。莫拉克颱風片段位渦反演颱風外圍環流雲解析模式應用位渦反演探討莫拉克颱風(2009)的結構對台灣降水之影響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of Typhoon Morakot (2009) on its rainfall in Taiwa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in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