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後置方位詞研究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7/08-2008/07
Authors
畢永峨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這個研究計畫要探討中文方位詞在口語與書面語的使用情形。中文普通名詞若要成為 處所詞,基本上(i)必須後接一個表空間方位的詞素,如-上,-前,-裡(此處稱LOC1), 還可接(ii)另一可有可無,也是表達空間關係的後綴成分,即-面,-頭,或-邊(此處稱 LOC2)。LOC1 最重要的是六個表基本空間關係的詞素,即上,下,前,後,裡,外。 我們的語料顯示,這六個LOC1 後面的LOC2,在當前台灣華語口語中絕大多數都是- 面。而上(面)與裡(面)的使用頻率又遠高於其他四組。我們不由得要問為何這兩組方位 詞如此「有用」?我們進一步比較有-面(「NP + LOC1 + -面」)與無-面(「NP + LOC1」)兩 種構式的差別,看看是否有功能上分工的現象。我們發現,在口語語料中,對下,前, 後,外四組而言,確有分工。「NP + LOC1 + -面」(有-面)構式用來言說空間關係,而「NP + LOC1」(無-面)構式用來言說非空間關係。然而,這種分工並不見於上(面)與裡(面)兩 組。我們想從構詞的角度解釋上(面)與裡(面)的使用,也就是它們的(相對)高頻,以及 它們在有面vs.無面選擇上尚未塵埃落定的事實。我們也希望認知的解釋能充分的說明 方位詞構詞的問題以及詞義延伸的現象。我們還要進一步比較台灣華語口語和台灣地 區的中文書面語。LOC2(即-面)在口語出現的頻率遠高於書面語。我們也不由得要問, 為何落差這麼大?總之,這項研究提出三個問題: (1)有-面無-面兩種構式有無功能分 工?(2)為何上跟裡的詞義比其他空間詞更容易延伸出去,表達非空間關係? (3)LOC2(即-面)的可有可無的彈性度,是否會因不同文體而改變?第一個問題牽涉到 中文語音,構詞,與句法的互動。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六組空間方位詞詞義延伸達到不 同程度的認知解釋。第三個問題牽涉到語言與文體的互選性,以及因此引發出來的從 事語料庫語言學必須面對的研究方法的問題。這個研究的理論架構是認知語義學,不 過研究方法遵行語料庫語言學的一般原則。我們的台灣華語口語語料是大約15 小時的 自然談話錄音。我們的書面語語料是從光華雜誌電子全文資料庫擷取的報導文章,以 及從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電子資料庫擷取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