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臺灣女子中等教育之研究 (1945 ~1949)

dc.contributor吳文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蘇靜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10:19Z
dc.date.available2005-8-31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10:19Z
dc.date.issued2005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 要 戰後初期,州廳立高等女學校一律改為省立女子中學。接收過程大多面臨校舍殘缺不全,以及同一學區內有二所以上女子中學的合併問題。師資方面,起初暫時留用日籍教師,其後就地甄選及向大陸各省徵聘教師,藉以渡過戰後青黃不接的師荒困難。課程方面,由教育處所頒定的各科教學時數表可看出,此時最大特色就是國語與國文科目,每週教學時數最多。此外,政府通電各女子中學要特別注意家事教育的訓練,充分利用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家政設備。訓育學風方面,國民政府接收之後,以去日本化、中國化為前提進行學校的整編,在漠視臺灣的特殊性及強力主導三民主義式的教育制度下,中等學校校園紛見抗爭,例如臺南女中及高雄女中。 戰後初期長官公署准許日治時期的家政女學校改為女子初級職校,其中臺中、曾文、新營、斗六等四所學校自1947年起先後更名,正式有家事職業學校之名稱出現,不過直至1952年家事課程標準才頒定,在無課程標準可資遵循下,部分教師根據自身經驗編輯教材。另外,有鑑於護士、助產士十分缺乏,1947年籌設省立臺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護理教育正式納入學校體系。當時各職業類科都有教師不足的問題,由於師範學院未有養成家事教師之計畫,過渡階段只能暫用代用教師;教育部規定高級職校教師應由大學生擔任,但當時各大學尚無護理及助產學系之設立。醫事職校的課程,由於夏德貞校長深感專業性重於職業性,除課堂知識、實習之外,尤其著重犧牲服務之精神。家事職校和醫事職校的訓育和學風都相當淳樸,女學生均能將師長的教訓謹記於心,待到日後,實踐於職場或家庭中。 至於畢業生之動向,女子中學初中畢業生基本上以升學為主,選擇高中的最多,進入原校高中部就讀,為此一時期升學之主要特色。相較於初中畢業生以升學為主,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沒有繼續升學,但此一現象隨時間推移而有了改變。就業方面則多半擔任教職、銀行業。家事職業學校畢業生則以就業為主,從事勞動生產或者臨時雇員占多數,升學者極少。臺北醫事職校學生畢業後大多數進入公立醫療院所服務,其中以省市立醫院最多,升學者更少。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00T1221021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0T1221021%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105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女子教育zh_TW
dc.title戰後初期臺灣女子中等教育之研究 (1945 ~1949)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5 of 6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102101.pdf
Size:
204.04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102102.pdf
Size:
585.47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102103.pdf
Size:
497.53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102104.pdf
Size:
315.57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102105.pdf
Size:
187.65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