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米抑或食麵-西、荷於馬尼拉、大員的糧食適應研究(1571-1683)

dc.contributor陳國棟zh_TW
dc.contributorKuo-tung Ch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黃婉琪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uang Wanchi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28:10Z
dc.date.available2016-7-22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28:10Z
dc.date.issued2014
dc.description.abstract地理大發現以後西人陸續東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先後有一段時間對海洋持開放政策,各方勢力的交會,使東亞海域海上活動蓬勃發展。西班牙在1521年抵達菲律賓的宿霧島(Cebu),1571年將殖民重心移往馬尼拉,並此以為據點發展「大帆船貿易」(或稱太平洋貿易、太平洋絲綢之路)。然因菲律賓的生產無法滿足菲島西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沒有足夠支撐大帆船貿易的商品,於是轉口貿易成為菲島西人最主要的發展基礎。麵粉為西班牙人日常飲食的必需品,也是宗教活動不可或缺的物品,菲律賓島因為氣候條件,生產相當稀少,中國的福建海商與日本九州海商便扮演重要的輸入者角色,供應菲律賓的在地市場需求,並以菲律賓的轉口貿易為基礎,豐富了三角的貿易網絡,也展現了西屬菲律賓的特殊性。荷蘭於1624年於臺灣建立殖民地發展轉口貿易,卻與西班牙人展現不同的糧食適應政策,大量由中國進口稻米,亦在臺灣發展稻米種植事業,顯示飲食習慣上的轉變。移民可能會如西人選擇維持原鄉的飲食,也可能如荷人選擇部分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然兩者都充實了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網路與影響了殖民地的飲食文化風貌。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697220071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220071%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94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麵粉zh_TW
dc.subject稻米zh_TW
dc.subject西屬菲律賓zh_TW
dc.subject荷屬臺灣zh_TW
dc.subject本地市場zh_TW
dc.subject糧食適應zh_TW
dc.title食米抑或食麵-西、荷於馬尼拉、大員的糧食適應研究(1571-1683)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