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文化景觀(潛力點)瑠公圳調查研究計畫

dc.contributo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李素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王維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靜娟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5-09-03T01:12:18Z
dc.date.available2015-09-03T01:12:18Z
dc.date.issued2010/07-2010/12
dc.description.abstract瑠公圳為臺北過去最重要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郭錫瑠父子於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起探勘興建,至今已有270年歷史。全長約20多公里,由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口成功引水後,灌溉臺北盆地東半部千餘甲農田。昔日瑠公圳涵蓋面積廣闊,該圳主要路線約為從新店大坪林鑿穿拳山,後經景美地區後於公館處分成東西兩條。東邊於一條再分為兩條,一條入六張犁,另一條入興雅庄(今松山區的台北臺北機場、松山菸廠、信義區),另一支流則經今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瑠公圳為前人篳路藍縷開墾所遺留下的水利建設,然歷經道路闢建及都市發展等變革,目前原圳道多已失去其原始風貌,大部分圳道已遭填平或是加蓋,而瑠公圳在台北市民的記憶中彷彿只剩下新生南北路的大明溝,卻不知新生大排並非瑠公圳的圳道,只是用來排放雨水、汙水的特一號大排,臺北市民不論在空間上或是記憶中都離瑠公圳越來越遠。 有鑒於韓國清溪川整治的成功經驗,臺北市也期待透過水圳的保存,帶動城市發展。瑠公圳的保存除能緬懷先人開墾的艱辛,更能再現臺北盆地百年來因開墾灌溉所創造的人文地景及臺北居民共同的集體回憶。文化局期透過本調查研究計畫建構其歷史文化資料庫,並進一步針對本水圳相關人文、自然資源進行整合性思考,推廣保存觀念並提出保存維護計畫,以保存本市珍貴文化資產、提昇城市特色風貌。zh_TW
dc.identifierntnulib_tp_B0405_04_003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4667
dc.languagezh_TW
dc.relation(台北巿政府)zh_TW
dc.subject.other文化景觀zh_TW
dc.title臺北市文化景觀(潛力點)瑠公圳調查研究計畫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