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境內籌設原住民族中學規劃案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0-12-01

Authors

譚光鼎
陳佩英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一)「教育與文化」為振興原住民族的首要之務 原住民是台灣多元文化體系之一,數千年來在這一塊土地上成長發展,建構獨特的社會文化,與世界各民族無異。但隨拓墾風潮之興,台灣陸續經歷了荷蘭、西班牙,到明鄭、清朝和日本統治時期,在這些移民、拓墾、統治等外來力量的支配下,原住民族逐漸喪失主權,成為強勢族群擄掠的對象。這種劣勢情況,在土地流失、經濟貧困、低政治參與等方面一覽無遺,歷數百年而未曾改變。 原住民族現代化過程中的弱勢,不僅表現於政治和經濟,在教育與文化上亦復如是。過去,台灣傾向同化教育型態,原住民族教育始終處在一種受宰制、依附性的地位,原住民族的教育文化受到壓抑和限制,其社會文化被排斥在正規教育制度之外,無法經由教育而獲得保存和傳遞;另一方面由於課程教學缺乏文化適切性,以致產生普遍的低教育成就,使原住民向上流動的機會微乎其微。所以,在傳統文化式微和現代社會適應困難之「雙重不利」,以及在不認同傳統文化又難以突破低教育成就的「文化雙盲」影響下,乃衍生出政治、經濟、社會層面的各種原住民問題。 質言之,當前原住民社會適應問題的深層結構,並非政治資源的豐瘠,亦非就業機會之多寡,而在於「教育與文化」的發展。惟其改善原住民學校教育以提升其學業成就,建立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建設的機制,吾人始能正本清源,協助原住民克服社會適應的障礙並增進其福祉。 (二)原住民完全中學的成立有助教育與文化的發展 政府依據憲法有關教育文化之規定及機會均等之教育理想,推展原住民族教育,對普及原住民教育提昇教育水準,已獲致一定之成效,但由於原住民族群傳統居住地區多屬偏遠,文化及教育資源缺乏,加以學校教育未能針對原住民文化特性規劃設計,使原住民在學習適應上發生困難,其學習成就、教育發展與一般社會相比,有一段差距,影響原住民社會向上流動。再者,原住民族因缺乏自身文字符號可資記錄並傳承文化,各族語言受外來文化語言之衝擊而逐漸流失,傳統社會制度隨著現代社會之變遷而改變,古蹟文物未妥善保存而損毀散失,民俗文化活動流於形式化以及原住民族對自身文化之認同逐漸式微等,而面臨文化傳承的困境,亟待有計畫予以振興與發展。 有鑑於此,為尊重文化差異,發展多元教育型態;結合社區資源,開啟發展生機;珍惜固有文化,建立自我認同;確立符號系統,傳承語言文化;運用多元媒體,促進族群融合之理念,教育部計畫於全國北、中、南、東設立五所原住民完全中學,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與教學之中,掌握原住民教育的主體性,向下紮根,增加國中生升學機會,並提供原住民學生多種升學選擇,以期健全原住民教育文化制度,充實教育文化內涵,活絡教育文化活動,以提昇原住民族教育水準並促進文化發展。 (三)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與教育需求 台灣社會自1960年代起,即不斷工業化與都市化,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快速發展與變遷,城鄉發展差距日益顯著,都市工商業發達,就業比較容易,為尋求較佳的工作機會與發展前途,原住民紛紛離開部落前往都市謀生,形成所謂的「都市原住民」。據統計,截至98年3月底止,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人口數已達205,695人,佔全國原住民總人口數的41.57%。其中,花蓮、台東及屏東縣、桃園縣和台北縣,分別佔居全國原住民人口數較多縣市之前五名,由此可見都市原住民已有一定之比例,然而,政府近年來原住民重點學校政策,均傾向重原鄉輕都會,忽略原住民學童的都會就學現況,如此勢必造成資源分配不均。 綜上所述,為積極促進多元文化之學習與發展,提升全國原住民族對教育文化之參與,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為基礎,培育原住民各類人才並傳承其固有文化,原住民完全中學之設立,實有其必要性。考量國內原住民人口分佈現況,我國原住民完全中學應優先於東部、南部及北部等三區設立,在東部及南部地區陸續成立蘭嶼、南澳及來義等三所原住民完全中學,並穩定發展數年之後,一所符合原住民族學生教育需求的完全中學,對於原住民學生數僅次於屏東縣、台東縣與花蓮縣的北部地區而言,更具其迫切性。 台北縣位於北部地區各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基隆市、宜蘭市)適中位置,一直是原住民都會區人口聚居之區,交通運輸發達,教育資源豐富,縣內的原住民高中、國中與小學生共計8,092人,集中於三峽、鶯歌、樹林、新莊、五股等地。為避免都市原住民學童因資源分配不均,落入「文化雙盲」的處境,台北縣積極爭取於境內設置原住民中學多年,並於2006年成立台北縣原住民民族教育審議委員會,建議成立原住民完全中學,計畫招收全國原住民青少年,於該校接受現代教育,傳承傳統文化。希冀整合升學資源,促進多元文化之學習與發展,解決我國原住民族之教育問題,並因應原住民族培育各類人才與文化傳承的需求。

Description

Keywords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