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

dc.contributo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葉國樑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4-12-02T06:37:05Z
dc.date.available2014-12-02T06:37:05Z
dc.date.issued1996-1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運用Ajzen(198)的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預測及瞭解臺北市國中生在學校實施垃圾分類環境下,今後從事垃圾分類的行為 意圖, 同時比較計劃行為理論與理性行動理論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兩者在 解釋垃圾分類意圖上的適切性,並將結果作為今後在臺北市國中實施資源教育的重要參考, 以期學生回家後,能自動自發地進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且影響家人。以臺北市八十二學 年度第二學期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 以簡單隨機集束抽樣, 得有效樣本 739 人; 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受試者之開放式引導問卷 (Open-ended elicitation questionnaire) 填答結果,編擬而成的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1. 大部分本 研究受測學生顯示出正向的垃圾分類信念、 態度、 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 2. 對從事垃圾分類態度、 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可有效地解釋受測學生的垃圾分類意圖 ,解釋力為 21.8 %,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對垃圾分類意圖影響最大,其次為主觀規範,再 次為態度。 3. 對從垃及分類的態度 (A) 與結果信念和結果評價乘積和 (Σ Bi*Ei) 呈顯 著正相關;主觀規範 (SN) 與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乘積和 (Σ NBj*MCj) 呈顯著正相關;佑 覺行為控制 (PBC) 與控制信念 (CB) 也呈顯著正相關。 4. 外在變項中,只有目前垃圾分 類情形及垃圾分類經驗,能直接預測垃圾分類意圖,但預測力僅有 6.4 %。 5. 有╱無垃 圾分類意圖者在結果信念、規範信念、依從動機,及控制信含方面,有整體性差異。整體而 言,本研究結果顯示計劃行為理論稍優於理性行動理論,但由於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 控制三項,共同對行為意圖預測力只有 21.8 %,值得進一步探討及改進收集資料方式;並 且建議進行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國中生之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的直接比較分析,以瞭解是否有 城鄉差距。zh_tw
dc.identifierntnulib_tp_A0602_01_006zh_TW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9784
dc.languagezh_TWzh_TW
dc.publisher臺北市:中華民國衛生教育學會zh_tw
dc.relation衛生教育雜誌,16,1-19zh_tw
dc.subject.other國中學生zh_tw
dc.subject.other垃圾分類意圖zh_tw
dc.subject.other計劃行為理論zh_tw
dc.subject.other理性行動論zh_tw
dc.subject.other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n_US
dc.subject.otherThe intention of refuse sortingen_US
dc.subject.other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en_US
dc.subject.other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en_US
dc.title臺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