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學生提問研究三部曲---從語言輸入假設到語言輸出假設(I)
dc.contributo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純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5-09-03T01:06:08Z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9-03T01:06:08Z | |
dc.date.issued | 2005/08-2006/07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探討的課題頗多(如母語干擾、語言共通性、及題 型效應等)(White, 1989; Gass & Selinker, 1992; among others),研究的語言除西方語 言學習者外也漸漸著重以華語或日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外籍學生(Jin, 1994; Yuan, 1997; Chen, 2001)。但這些研究中,大都屬「質」或「量」的研究之一種,鮮少有 「質」、「量」兼俱的研究,因此本計畫擬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之「提問」 及相關語言輸入。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比較分析外籍學生習得華語問句的教材、教師 提問(teacher questioning)類型、學生提問(student questioning)類型、及其中介語言 (interlanguage),並探討相關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進而建構教材資料庫與中介語言 語料庫。 本研究擬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依該中心分班測驗 成績分初、中、高三組,進行一個三年「質」與「量」並重的研究。第一年以「量」 為主,分析三組學生使用教材之問句類型的分析,針對各級教材問句介紹之先後次 序與類型加以分析,探討其是否符合教學語法編撰之原則。第二年進入教室觀察階 段,以「質」與「量」並重,分析華語教師課堂語料輸入中提問內容,及其提問之 類型與頻率及其如何利用提問技巧與學生互動。第三年研究亦是「質」與「量」並 重,主要驗證語料輸出假設,「質」的研究資料來源為第二年教室觀察中學生提問的 內容,「量」的研究主將分析第二年蒐集到的學生口語表達意願和課堂氣氛問卷,了 解其提問的語法能力及提問的語用溝通功能。第二年與第三年分析之資料亦包含訪 談教師與學生部份,深入瞭解其提問的目的、用法與感受。每年實驗所蒐集到的語 料將會分別轉譯後,建構成教材資料庫與中介語語料庫加以分析。因此,本研究擬 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外籍學生教材中問句類型為何?教材編寫次序是否符合教學語法之原則? (二) 華語教師如何以提問與學生互動?其提問類型與頻率為何?與教材之問句類 型相關性 為何? (三) 外籍學生與與教師之提問的異同為何?各級外籍學生之提問類型是否有別? (四) 外籍學生中介語中錯誤提問類型為何?錯誤原因為何? (五) 外籍學生對教師提問的看法為何?影響其提問的原因為何? 希望本研究結果對「對外華語教學」有具體的幫助,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 有些許具體的貢獻。 | zh_TW |
dc.identifier | ntnulib_tp_B0214_04_01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grbsearch.stpi.narl.org.tw/GRB_Search/grb/show_doc.jsp?id=109827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4112 | |
dc.language | zh_TW | |
dc.relation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4-2411-H003-021)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提問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中介語言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華語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語言輸入假設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語言互動假設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語言輸出假設 | zh_TW |
dc.title | 外籍學生提問研究三部曲---從語言輸入假設到語言輸出假設(I) | zh_TW |
dc.title | Three Stages of Investigating Student Questioning | en_US |
dc.title.alternative | From the Input Hypothesis to the Output Hypothesis (I)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