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從桃園神社到桃園縣忠烈祠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3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從桃園神社到桃園縣忠烈祠的歷史發展,可看出日治時期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國家透過神聖空間的建立,凝聚國民的精神力。但是神社與忠烈祠,卻承載敵對的兩個國家的戰時精神,共同匯集於桃園縣忠烈祠中,便形成難解的結。桃園神社過度到桃園縣忠烈祠,乃於中華民國面對抗日戰爭險峻,要求忠烈祠的設立以表彰烈士精神,在戰爭時期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日本神社成為中華民國忠烈祠,對地方政府而言,政策執行最為方便。直至中華民國政府發現以日本神社做為中華民國忠烈祠,在歷史意涵上,實為不妥,要求地方政府改善。但桃園縣忠烈祠卻僥倖於1985年才通過改建之案。在解嚴的前一年,臺灣政治環境開始鬆動,桃園縣忠烈祠神社建築改建案,號令一出,吸引了藝文界對此建築的關懷,使得桃園縣忠烈祠神社建築改建案,終在輿論喧嘩之下,讓桃園縣議會做出不拆除的決議。桃園縣忠烈祠的神社建物也成為,戰前日本的海外神社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海外神社之一。但是桃園神社與桃園縣忠烈祠的名稱爭議,直至今日,仍是未解的習題。 本論文嘗試從神聖空間出發,透過報紙、檔案佐以口述歷史,建構桃園神社到桃園縣忠烈祠的歷史圖像,以釐清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桃園神社及桃園縣忠烈祠的神聖空間的意義。另一方面,本論文將討論1985年的桃園縣忠烈祠神社建築存拆爭議,透過保存桃園神社建築的聲音,洞悉在未解嚴時代,此事件是否能代表國家歷史記憶開始鬆動,以理解台灣古蹟保存史與台灣政治環境的互動關係。

Description

Keywords

桃園神社, 桃園縣忠烈祠, 新竹縣忠烈祠, 古蹟保存, 後殖民, 歷史記憶, 烈士, 國家權力, 神聖空間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