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有無力竭之阻力運動對於健康年輕男性的食慾及食物偏好影響
    (2023) 郭伊芹; Kuo, Yee-Chin
    背景:過去研究顯示,運動結合適當的飲食有助於預防肥胖及體重控制。運動除了可以達到能量消耗的效果外,還可能通過暫時性的食慾抑制作用,進而減少能量攝入。過往研究多著重於有氧運動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所產生的食慾調節反應,且發現當有氧運動達到一定強度與足夠持續時間會產生暫時性食慾抑制的效果。然而,目前阻力運動對於食慾調控的文獻甚少,且因阻力運動處方設計的多樣性,導致結果較不一致。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在相同負荷強度及組間休息下,進行自主力竭與固定次數的阻力運動對健康年輕男性食慾及食物偏好的影響。方法:18位年輕健康男性 (年齡20-30歲),進行三次隨機交叉試驗:(1) 力竭 (Repetition to Failure, F);(2) 無力竭 (Non-Repetition to Failure, NF); (3) 控制試驗 (Control condition, C)。阻力運動以自由重量 (free weight) 執行,執行動作次序為:槓鈴深蹲 (barbell squat)、槓鈴臥推 (bench press) 與六角槓硬舉 (hex bar deadlift)。運動強度為70% 1 RM (one-repetition maximum),每項動作各執行三組,F試驗每組執行至力竭;NF試驗每組執行七下;C試驗靜坐休息。並於介入前、後立即、後30分鐘、後60分鐘與後90分鐘等五時間點測量受試者之主觀食慾、乳酸及飢餓素。隨後午餐提供隨意進食 (ad libitum),以評估能量攝取。使用里茲食物偏好問卷評估運動後30分鐘與午餐進食前後之食物偏好。紀錄實驗前一天、實驗當天和實驗後一天的能量攝取量。所得數據將以混合線性模型 (linear-mixed model) 進行分析。結果:主觀食慾感受於運動後立即,F顯著低於NF及CON (p< 0.001),且NF也顯著低於CON (p = 0.031)。飢餓素於運動後立即至運動後90分鐘,F顯著低於NF及CON (p < 0.05)。乳酸於運動後立即、運動後30分鐘、60分鐘,F顯著高於NF及CON (p < 0.001),且NF於運動後立即及運動後30分鐘顯著高於CON (p < 0.05)。 F對高脂肪食物偏好顯著低於NF及CON (p < 0.05)。F對甜味食物偏好顯著高於CON (p < 0.05)。能量攝取在三組間則無顯著差異 (p > 0.05)。結論:本研究發現阻力運動會暫時性地抑制整體主觀食慾,並降低飢餓素水平。此效應因力竭而更加顯著,並與較高的血乳酸濃度和總訓練量相關。在食物偏好的影響上,力竭性阻力運動顯著減少對於高脂肪食物的偏好,且增加對甜味的偏好。然而,阻力運動並不會對能量攝取產生影響。未來還需進一步探討這種阻力運動處方對於食慾、食物偏好和能量攝取間的潛在機制以及長期影響。
  • Item
    不同訓練量之急性阻力健身運動對於抑制控制之影響:事件關聯電位研究
    (2023) 蔡璋逸; Tsai, Chang-Yi
    統合分析已發現對於抑制控制具有中等的正面效果,然過去研究大多針對強度進行探討,較少探討訓練量 (training volume) 對抑制控制之影響,且目前的發現仍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不同訓練量之急性阻力健身運動對抑制控制之影響。本研究招募120位年輕成年人,分為低訓練量組 (LTV)、中訓練量組 (MTV)、高訓練量組 (MTV),以及控制組 (CON),以硬舉、深蹲、臥推,以及划船作為阻力健身運動介入,控制組則進行35分鐘閱讀,並使用叫色測驗於介入前和後測量抑制控制,以反應時間和準確率作為指標,同時測量P3振幅,並在介入前、後以及認知後測前進行血乳酸的採集。結果發現,在叫色測驗反應時間方面,中性情境下,HTV組之反應時間顯著優於控制組;不一致情境下則是HTV組和MTV組之反應時間皆顯著優於控制組,而HTV組和MTV組沒有顯著差異;一致情境則是四組間沒有顯著差異;準確率以及P3振幅方面同樣發現四組間沒有顯著差異。雖然血乳酸在運動組進行運動介入後皆有顯著提升,但並無急性阻力健身運動影響抑制控制之中介效果。本研究發現在中訓練量以及高訓練量之急性阻力健身運動後,抑制控制之表現有顯著提升,而血乳酸並非急性阻力健身運動提升抑制控制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拓展ACSM針對一般健康成年人建議之運動處方,在中訓練量 (3組) 以及高訓練量 (4組) 之全身性多關節阻力健身運動有助於提升認知表現,然其背後機制仍須進一部探討,除了結合神經電生理指標外,亦可往藍班核-正腎上腺素系統之方向進行探討。
  • Item
    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的訓練量對身體組成與脂肪激素的影響
    (2018) 陳奐杰; Chen, Huan-Chieh
    前言:脂肪激素在人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受到重視。過去研究已探討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對脂肪激素的影響,但將訓練量加以定量的研究極少,且造成二種運動模式有所差異的相關生理機轉亦尚未明朗。目的:探討不同訓練量的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對身體組成和脂肪激素的影響。方法:53名沒有運動習慣的中年肥胖男性 (30-44歲) 配對後隨機分成5組,分別為高阻力組 (HRT)、低阻力組 (LRT)、高有氧組 (HAE)、低有氧組 (LAE) 與控制組 (CON),以WER法定量不同運動模式的訓練後,分別以不同的訓練量進行阻力訓練或有氧運動,訓練期8週,每週3次;控制組維持日常生活即可。阻力訓練包含胸部水平推舉、捲腹、腿部推舉與肱二頭肌彎舉等4個動作,有氧運動則以跑步進行。每4週檢測身體組成與採集血液。分析指標為身體組成(體重、BMI、腰臀圍、肌肉量、脂肪量、體脂率、去脂體重、肌肉脂肪比)、脂肪激素(脂締素、瘦體素與C反應蛋白)、冠心病相關因子(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肌肉合成激素(生長激素、1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睪固酮、胰島素)。統計方法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和LSD法進行訓練時間與運動模式的考驗,顯著水準訂為 p<.05。結果:身體組成方面,HAE、LAE的體重顯著下降,且HAE的改變量顯著高於CON;LRT、HAE、LAE的BMI顯著下降。所有運動組的腰圍、臀圍皆顯著下降,且改變量都顯著高於CON。LRT、HAE的體脂率、脂肪量顯著下降,肌肉脂肪比則顯著上升,且兩組的改變量均顯著高於CON。HAE、LAE的組織量顯著下降,且HAE的改變量顯著高於CON。肌肉量、去脂體重與骨礦含量沒有變化。脂肪激素方面,HRT的脂締素濃度在四週和八週後顯著下降。LRT與HAE訓練後的瘦體素濃度明顯下降,且HAE對瘦體素濃度的改善較佳,C反應蛋白則沒有變化。冠心病因子和肌肉合成激素不受訓練時間和運動模式的影響。結論:中年肥胖男性在八週訓練後,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均有改善身體組成的效果,其中以高訓練量的有氧運動效果為最佳。同樣的,高訓練量的有氧運動對瘦體素的改善亦最大,可以作為設計運動處方的考量,而高訓練量的阻力運動可能導致脂締素濃度下降,坐式生活者進行阻力訓練應以低訓練量為適宜。 關鍵詞:脂肪組織、阻力訓練、有氧運動、訓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