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籃球迷形成因素
    (2024) 張哲維; Chang, Che-Wei
    有鑑於國內職業籃球聯盟興起,為求使職業球團長期經營,吸引球迷進場觀賞球賽至關重要。當中,媽媽族群作為運動觀賞市場中值得關注的新興客群。不過,媽媽球迷的研究仍相對少,研究主題也尚未探討該族群成為球迷的動機。是以,本研究希冀了解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的形成因素,藉此補足研究缺口,也希望作為新竹攻城獅隊球團內部審視行銷策略的參考,並成為其他球隊吸引媽媽族群策略擬定依據。本研究以社會化三大要素:個人特質 ( personal attributes )、重要他人 ( significant others )及社會化情境 ( socialization situations )為理論框架,探究影響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的形成因素。此外,本研究也將討論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是否具引領她人成為球迷的能力,以及是否於家庭運動消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以驗證該族群對於運動賽事的重要性。本研究則選用半結構式訪談和內容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最終,本研究發現,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社會化過程深受個人特質、重要他人及社會化情境因素影響,且三者缺一不可。個人特質部份,包括經濟條件、居住地、閒暇時間和人格特質;重要他人,則以小孩、配偶與大眾媒體為主;社會化情境,則涵蓋家庭和社區。另外,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確實具有引領他人成為球迷的能力,引領的對象又以小孩、配偶與朋友為主。家庭運動消費層面上,新竹攻城獅隊媽媽球迷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主導關於購買周邊、參與相關活動等消費決策。
  • Item
    臺灣優秀運動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探討
    (2017) 簡欣穎; Chien, Hsin-ying
    運動員的內在意志形成,會受到許多社會化經驗以及社會結構所影響,生命歷程的概念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經由文化背景、環境因素、人際互動關係以及社會結構之下,逐漸發展並影響其生命歷程的改變,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針對亞、奧運項目,並在國內連續獲得三連霸成績以上的5位運動員進行訪談,透過解釋性互動論概念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外在社會結構對於運動員的內在意志,進而改變選手生命歷程的行為模式轉換。研究結果顯示:一、運動員既身處競技運動世界卻也同樣活在現實生活世界,其現實層面的生存條件考量,會經由外在社會結構制度的影響,發展出特定的行為模式。二、從社會結構制度與選手生命歷程之間的關聯可發現,運動員最終所追求的不外乎為穩定的生涯發展以及對工作的渴望,但卻礙於害怕自己缺乏社會競爭力,會轉而在選手生涯當中,盡力掌握可獲得的資源,包含獎勵金以及期待利用優異的成績表現,求得未來穩定的生涯發展。三、運動員的選手生命歷程亦是建構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石,經由運動員歷經年齡、環境壓力、經濟因素考量,以及運動成績表現等種種因素,使運動員意識到競技運動並非單純存在,並開始為生涯轉換做一規劃,但囿於運動員終其一生為了競技運動付出,使他們僅能於有限的轉換方式盡全力求發展,而運動選手生涯所獲得的獎勵金更轉化成為運動員往後生涯轉換的保障。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臺灣設有體育相關科系之大專校院,配合課程安排與校內軟硬體設施,甚至可比較非體育科班與體育科班體制下的優秀運動員,從中發現運動員對於生涯發展轉換的異同點。並可配合政府所推出之政策,調查運動員適應狀況,以協助瞭解施行之可行性。
  • Item
    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與其社會化媒介之關聯性研究-以宜蘭縣國民小學為例
    (2006) 林建良; Lin Chien-Liang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及其社會化媒介,從個人背景變項(年級、性別、參加運動社團與否及家庭社經地位),探討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變項(運動實踐、現場實地觀賞、觀賞運動媒體、購置運動用品)及社會化媒介變項(家庭、同儕、學校、大眾媒體、社區因素)之關聯性。以宜蘭縣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男女學童為對象,經分層隨機抽取532位學童為問卷調查之實施對象,以「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及其社會化媒介調查問卷」為工具,使用SPSS 10.0 for Windows套裝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卡方檢定、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獲得結論如下: 一、國小學童不同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有無參加運動社團,在運動參與行為上均有差異性存在。 二、社會化媒介與不同背景國小學童的關聯性,以「同儕」及「社區」與國小女生具有較大關聯性;有無參加運動社團與「同儕」因素關聯性大;高家庭社經地位則與「家人」因素關聯性大。 三、整體而言,高運動參與比低運動參與和社會化媒介關聯性為大,特別是「大眾媒體」、「同儕」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具有較大關聯性。 本研究最大的突破在於暸解當代國小學童是透過何種社會化媒介來學習運動角色,結果顯示「大眾媒體」與「同儕」已然躍升為影響學童運動參與最主要的社會化媒介,「家庭」、「學校」則退居次要,乃因社會民主化開放及媒體自由競爭所致,研究結論希冀能提供父母、教育當局參考。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政府當局在規劃全民運動政策時,應考慮性別差異,提供適合之方案,給予男女平等的運動學習機會;運動媒體也應平衡報導男女明星運動員比率,改變傳統性別刻板印象。而「大眾媒體」及「同儕」互動在學童運動社會化過程中之關聯性已不容忽視,教育單位在推動國小運動教育時,可從以上兩因素中著手規劃可行方案及對策,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另外,社區因素與學童的運動參與行為間,雖較無相關,或許可以證明我國社區運動的風氣尚未成形,因此應多規劃位於社區內之小型運動休閒場地,並舉辦社區內之一系列且長期性的健康休閒活動,以提昇廣大的運動參與人口,透別是從學童做起,培養出終身運動習慣,藉以厚實我國運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