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有無規律有氧運動健康老年男性脈波傳導速率、C-反應蛋白及心肺適能之比較
    (2008) 黃騰丘; Teng-Chiu Hua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有無規律運動老年男性脈波傳導速率(PWV)、C-反應蛋白濃度(CRP)、心肺適能及在CRP與PWV相對危險等級的差異性。 本研究以54位年齡在65-75歲的健康老年男性為研究對象,其中規律運動組27人以及無規律運動組組27人。受試者經篩選排除有抽菸或嚴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腎臟病症狀者後,填寫同意書後進行血壓、安靜時PWV、CRP及六分鐘走路測驗。相對危險等級的分類PWV以所有受試者的中數為主,高於中數者為高危險等級;而CRP的分類則採取美國心臟病協會認定標準分為低、中、高危險等級。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各變項的差異,卡方考驗有無規律運動在PWV及CRP相對危險等級的差異性,顯著水準α=.05。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規律運動組的六分鐘走路測驗成績明顯高於非規律運動組 (565.30 ± 74.13公尺 vs. 484.15 ± 125.93公尺, P<.05)。 (二) 規律運動組擁有較低PWV(13.05 ± 2.66 m/s vs 14.64 ± 3.77 m/s)的傾向,且有較高比例的受試者屬於PWV低危險等級(35.2% 比 16.7%,p <.05)。 (三) 規律運動組不但擁有較低的CRP濃度(0.13 ± 0.12 mg/dL vs 0.22 ± 0.18 mg/dL, p<.05),而且有較高比例的受試者屬於CRP的低危險等級(31.5% 比18.5%,p <.05)。 結論:有從事規律有氧運動習慣的老年人,其心肺適能、脈波傳導速率與C-應蛋白濃度均優於無規律運動者,且其相對危險等級也較低。
  • Item
    穿著壓縮腿套對下坡跑運動後之肌肉損傷與踝臂脈波傳導速率的影響
    (2017) 林世仁; Lin, Shi-Ren
    目的:探討下坡跑運動時及下坡跑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對運動後誘發肌肉損傷及動脈硬化指標-踝臂脈波傳導速率 (baPWV) 的影響。方法:以24名無規律運動習慣之男性,並隨機分配至實驗一:運動中穿著壓縮腿套實驗,與實驗二: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24小時實驗,並以穿著壓縮腿套腳為試驗腳,另一腳為控制腳。所有受試者於前測後,依實驗處理進行70 %保留心跳率 (70 %HRR) 強度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 (-10度),並於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進行後測,檢測項目包含:肌酸激酶 (CK)、酸痛指數、主動關節活動度 (AROM)、肌肉腫脹圍 (MSC)、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VIC)、50%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酸痛指數 (50%MVIC-酸痛指數)、股直肌厚度及baPWV。結果:實驗一:1.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之CK值顯著高於前測 (p< .05),且試驗腳與控制腳的50%MVIC-酸痛指數無顯著差異 (p > .05);2.酸痛指數、AROM、MSC、MVIC、股直肌厚度及baPWV等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主要效果部分僅時間因子達顯著差異 (p < .05);實驗二:1.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之CK值顯著高於前測 (p < .05),且試驗腳與控制腳的50%MVIC-酸痛指數無顯著差異 (p > .05);2.酸痛指數、AROM、MSC、MVIC及股直肌厚度在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 (穿著量測,不含MSC、MVIC及股直肌厚度) 及運動後24.5小時 (未穿著量測) 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主要效果部分也僅時間因子達顯著差異 (p < .05);3.baPWV的交互作用達顯著,運動後24小時試驗腳穿著壓縮腿套進行量測時之baPWV顯著低於控制腳 (p < .05)。結論:運動中或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並無法減緩下坡跑運動所引起的肌肉損傷及隨後的延遲性肌肉酸痛症狀,但可減輕運動後所引起的短暫動脈硬化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