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國大陸雙減政策對學校體育發展之個案研究(2023) 劉嘉致; LIU, Jia-Zhi2021 年 7 月,中國大陸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瞭解中國大陸學校體育發展、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的關係及大陸學校體育在雙減下的因應,透過訪談法探討政策下福建省厦门市個案初中學校體育的推展情形。研究發現,雙減下學校體育重視程度提高,個案學校從課內教學、課後體育、組織實施層面推展,課內層面增設體育課、豐富校本課程、引入科技手段輔助教學;課後層面開設服務社團、推動運動競賽「常賽制」;組織改善學校場地設施設備、實施定期督導。研究發現,個案學校體育推展中,教師能力成長與發展有待規劃;體育教師教學任務增加,補貼和獎勵制度有完善空間;學校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的完整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待提升;「家、校、社」連結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者建議,未來有關部門應持續引進體育人才並開展在職體育教師進修,健全體育教師績效獎勵制度,持續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學校體育推展;學校應確立和把握學校體育育人理念,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協調家庭、校園與社會聯動,健全學校體育評價體系;體育教師要創新體育教學方法,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形式,提高自我認識與職業素養,因材施教並建立科學評價。通過各方努力,推進學校體育在雙減政策下提質增效。Item 學生在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體育課中多元智能表現之探究(2019) 林育圻; Lin, Yu-Chi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於國小五年級學生之體育課進行教學,了解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其多元智能的表現情形,以及影響其多元智能之因素。本研究參與對象為臺北市某國民小學五年級15位學生,進行十週共20節課之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課程,透過觀察、半結構式訪談、學生學習單等蒐集資料,將所獲得之相關質性資料,根據紮根理論之開放性編碼加以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 及歸類,接著進行文件分析,根據內容相互比對,尋找出相關性內容。依據研究結果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學生不僅能發展人際、內省和身體動覺三種智能,在經過體育教師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及器材的使用,其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和自然觀察者智能也都擁有表現的機會。 二、課程設計、師生互動、小組學習及學生的特質是影響學生人際及內省智能的因素,而身體動覺智能,則是課程設計、小組學習和學生的特質對學生來說影響最大。其中,人際、內省及身體動覺智三者皆容易受到學生本身的心情,而產生行為或自我看法的變化。Item 差異化教學運用於高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2020) 涂家綸; Tu, Chia-Lun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方式,旨在瞭解教師如何於高中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探討實施差異化教學對學習的影響,同時探究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歷程中遭遇的困難及教學反思。研究參與對象為研究者自身及所任教高一學生一班、觀察教師1人。實施方式在游泳課實施12節差異化教學,以前測及後測比較學生的技能成長,並針對教學計畫、教師省思札記、與學生晤談做資料蒐集,綜合整理資料進行教學者的反思,已達研究目的。教學結果與文獻比較討論後得到研究結果: 一、經歷差異化教學的游泳課之後,學生的游泳技能獲得明顯的提升,也更有意願參與課程,且對於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抱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說明游泳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是有幫助的。 二、教師在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時遭遇的困難提出因應方法,並能從實施的歷程中獲得成長。依據結論提出建議供體育領域教師日後實施差異化教學研究及教學現場參酌。Item 行動學習融入國中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2020) 傅楷諭; Fu, Kai-Yu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行動學習融入於體育課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探究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情形與教師在使用行動學習歷程中教學反思與自身成長,提供國中體育教學實踐之參考。30位國中九年級學生與教師研究者本身,以行動載具、線上學習平台、應用程式融入體育課籃球教學,為期16節課,期中以觀課表與教學日記記錄學生應用情形,在課程結束後進行訪談,以相依樣本t檢驗統計教學實驗前、後之學習動機,並針對觀課表、教師教學日記、訪談紀錄進行結果分析。結果如下: 一、行動學習融入體育教學後,學生在整體學習動機、專注力、相關性認知、滿足感均有顯著差異且後測優於前側。 二、大多數的學生在利用行動學習進行學習活動時,學生能夠依照不同的活動性質而調整、改變自己需要使用的策略,進而產生學習效益,成為自主學習者。 三、教師在行動學習融入體育教學時能從實施的歷程中獲得成長。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動學習融入體育教學後學生在整體學習動機、專注力、相關性認知、滿足感有正向提升,建議未來體育課教學中可融入行動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培養學習策略。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影響之研究(2012) 姚大偉; Yao, Da-We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目的:一、瞭解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之情形;二、分析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現況;三、探討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方法:以新北市及臺東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透過分層隨機及叢集抽樣的方式將兩地配額相當人數,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並取得有效樣本474份,茲應用項目與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以及集群分析,進行本研究之統計方式。結果:一、人口背景變項分布以男性、六年級、家長為大學專科程度、鄉村地區(臺東縣)學童為多數。二、多數運動項目之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介於「普通/學得很好」之間,並以躲避球、水域活動、羽球、田徑四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學習成效群」、「水域活動成效群」、「球類運動成效群」三群。三、多數運動項目之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介於「偶爾參與/普通」之間,並以躲避球、田徑、水域活動、羽球、籃球五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運動參與群」、「高學習單元群」、「低學習單元群」三群;學童從事時間多為晚上時段與週末假期,其週間平均參與時數為0.63小時、週末為1.51小時。四、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集群與運動休閒參與項目集群不具關聯性,但對運動休閒參與時間具有顯著差異(p<.05),且「水域活動成效群」與「球類運動成效群」之運動休閒參與時間高於「低學習成效群」。建議:一、政府單位可針對各版本體育教材內容作更精細的審視與修正;二、學校單位宜透過體育課程之教學強化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的觀念;三、家長應多給予學童充足的時間與機會從事運動休閒活動。Item 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2012) 康志偉; Kan Chin -We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現況與相關情形,並且進一步探討教師的教學反省內容的影響原因與解決問題的情形。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體育教師在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參考。本研究對象以台北某國小體育教師一名為個案,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經驗教師。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為主。研究參與教師進行以三周共十五堂課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課程反省的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的教學反省具有多面向,反省的內容主要以「教師自身」、「學生」、「課程內容」、「環境」的方面為主。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經驗教師反省來源來自於教師的經驗與教學信念、教學行為和理解式球類課程內涵、學生行為與參與動機、場地器材、上課時間與學校支持環境,反省來源分為「教師」、「課程」、「學生」與「環境」四方面。 三、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與其影響來源,主要來自於課程、班級經營與學生等三大部分,在課程部分是以修改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班級經營部分則是教師直接介入管理,而學生間的互動則是透過修改比賽規則與約談等方式來處理學生間的問題。Item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2007) 蔡銘仁; Min-jen Tsai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 - 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摘 要 目的:以Deci and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並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為研究架構,探討九年級學生體育課參與的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方法:以502名來自臺北市五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心理因素量表、動機型態量表、身體活動問卷及行為結果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卡方、逐步迴歸、線性迴歸及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一)有效問卷共363份,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15.08 ± 0.36歲 (男176名,女187名),23.3%的研究對象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男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女生;74.1%的研究對象知覺學測壓力,女生知覺學測壓力比例高於男生;(二)知覺心理因素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三)動機自我決定程度與正向行為結果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行為結果呈顯著負相關;(四)行為改變階段後期者其體育課動機自我決定程度顯著高於處於前期者;(五)心理因素滿足程度是動機自我決定程度的顯著預測因子;(六)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可以有效預測行為結果;(七)心理因素滿足程度可透過動機影響行為結果。建議:(一)體育課程實施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個別的進步與努力而不作同儕能力的比較,並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同儕互動以利引發高度的身體活動參與動機,引發學生身體活動的參與;(二)應用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不同情境與族群做進一步的比較與探討。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體育課、改變階段、身體活動、動機Item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應用於國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2013) 林憶如; Lin, Yi-Ru研究者自擔任體育教師以來,感受到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道德素養越來越薄弱,尤其在教學中屢見學生越來越沒有責任感,常遇到問題即責怪他人或是表現出自私行為等。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PSR) 進行體育教學,探討TPSR行動方案的歷程,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從中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29名,設計22節的教學單元,透過錄影觀察、教師日誌、訪談、學習單等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一般的體育課實施TPSR責任模式是可行的方式,尤其以體育教師兼任導師的身分來進行教學活動,可增加教學的實施可行性,教師與學生都正向的接受此課程。過程中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為:1.責任概念的認知:體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2.小組討論的品質不佳:藉由小組討論單縮小討論範圍、課餘時間進行事前活動檢核;3.目標設定的困難:教師製造公平正義的氛圍、修改活動規則;4.賦權方面的阻礙:藉由教師的活動檢核來解決。上述策略使困境獲得改善,TPSR對國中生有正向的影響,研究者從中也獲得專業成長。Item 「體位向上」:殖民地臺灣 (1937-1945) 銃後的身體治理與實踐(2017) 陳羿戎; Chen, Yi-Jung本文聚焦日治晚期 (1937-1945) 當局對戰場後方國民強調「體位向上 (たいいこうじょう) 」的歷史現象,目的在於探究殖民地臺灣的體育、運動與身體活動形式,也援引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對系譜學 (genealogy) 和治理術 (governmentality) 的洞見,分析當時的身體治理與實踐。結果發現,當局緊隨日本內地的身體治理,包含知識的建構、活動的安排、身體的檢查與管理等,促使公共衛生的知識與技術迅速滲透至殖民地臺灣。並且,競技運動在中日戰爭開打的初期仍然受到鼓勵,卻從不僅止於休閒娛樂和自我實現,轉而增加體操、步行與 (廣義) 武道的身體活動,以及具實用性質的國防體育、奉公勞動和增產作業之競技。然而,無論是否認同「健康、勞動、奉公」為一種理想的生活形式,臺灣人對官方所安排的身體治理也不完全照單全收。「帝國之夢」對所有人而言意義不盡相同,這不僅左右著時人的身體實踐,也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之處。Item 體育教學模組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動機與比賽表現之影響(2018) 謝亞琪; Hsieh, Ya-Chi本研究目的旨在暸解國小體育教學模組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ules, PEIM)對學童學習動機與比賽表現之影響,供未來規劃強化教學實踐之參酌。研究方法以準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國小兩班四年級學童,實驗組26人、對照組25人,進行9節共360分鐘之排球教學,實驗組(教學模組)與對照組(既能直接教學組),ARCS學習動機與GPAI比賽表現為依變項,資料採用SPSS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實驗組學生介入體育教學模組教學,在學習動機評量達顯著水準。 二、 實驗組學生介入體育教學模組教學,能比賽表現量量達顯著水準。 三、 相較於傳統技能教學,實驗組學生介入體育教學模組教學後,學習動機成長幅度評量達顯著水準。 四、 相較於傳統技能教學,實驗組學生介入體育教學模組教學後,比賽表現評量達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