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單日多場對打對大專公開組女子空手道選手肌肉損傷及運動表現的影響
    (2024) 方文慧; Fong, Man-Wai
    目的:空手道是開放性高強度間歇運動。在正式比賽中選手要在一天內進行多場比賽,然而目前仍未有文獻探討單日多場對打對女子選手專項表現及其後對肌肉損傷和運動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上述研究問題。方法:本研究召募了8名大專公開組女性空手道選手並讓他們單日進行4場空手道對打摸擬賽(場間休息10分鐘),所有比賽均以錄影記錄,並記錄每位研究對象在賽前、中、後立即及1.5小時後的生理參數[心跳率(HR)、血乳酸濃度(LA)、運動自覺強度(RPE)],同時會對研究對象在每場比賽中技術表現(如攻擊次數)進行分析。在賽前、後1.5、24、48和72小時進行肌肉損傷[肌力、肌肉酸痛、反向跳(CMJ)]和專項運動表現[空手道敏捷測試(SKAT)、温蓋特無氧測試]的監測,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結果:(1)四場摸擬賽期間最大HR範圍為192.6-196.9次/分、LA範圍為10.8-14.9 mmmol/L、RPE範圍為14.2-16.1 A.U.等反應都高於前測(67.9次/分、1.9 mmmol/L、9.1 A.U.);(2)肌肉損傷(如:最小肌力:肘屈肌群:-11.3±13.1%、膝伸肌群:−17.5±19.3%、膝屈肌群:−14.3±23.4%;最小CMJ高度:-9.6±18.2%)和運動表現/體能參數(SKAT:+6.9±5.3%;温蓋特平均功率:−6.5±10.7%)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的變化率,都明顯(p<.05)比前測值來得大。與前測相比,肌肉酸痛、CMJ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尚未完全恢復(p<.05),但肌力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已恢復至前測值。SKAT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48小時,已完全恢復(p>.05)至前測值,但是下肢無氧能力的表現,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仍未完全恢復(p<.05)至前測水準。結論:這些研究結果作為第一篇論文證明單日多場空手道比賽會導致女性選手產生肌肉損傷及疲勞,並影響其表現。未來研究需要發展有效恢復方法,以加速選手恢復並提昇空手道選手參加正式比賽時之表現。
  • Item
    六週次大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學生肝功能及疲勞度之影響
    鐘孟錐; M.C. Ch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次大運動為強度,進行六週的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學生肝功能生理指數(包括一般血液檢查、血清蛋白及血清酵素)及疲勞相關數值(包括自覺量數(RPE)、運動強度、運動心跳率)所產生的影響。受試對象為高中男生28人(平均年齡17.3±0.1歲),首先進行一般健康檢查及血液分析,篩選出B型肝炎健康帶原組12人、B型肝炎慢性帶原組6人、正常控制組10人參加實驗。實驗內容包含1.運動測試與運動訓練2.生理指數與疲勞相關數值分析;運動測試以原地跑步機進行,次大運動強度目標心跳率的範圍訂於85%~70%最大心跳率保留值,持續20分鐘。另以目標心跳率為強度,實施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為期6週的跑走運動訓練。實驗過程包括前測、第2週、第4週、第6週。測試所得數據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混合設計,考驗三組運動前後各變項的變化。 實驗結果發現,生理指數方面血液數值在運動訓練介入後,淋巴球數有顯著的上升(p<.05),血球容積比下降(p<.05);血清白蛋白顯著下降(p<.05);值得一提的是,各實驗組的血清酵素指數AST、ALT在運動訓練前、後雖無顯著差異,且慢性帶原組也顯著高於二組(p<.05),但運動訓練後AST、ALT皆有下降(25%、31%)且AST(36.67U/L)降至接近正常數值,ALP、r-GTP也有相同的趨勢;在CPK、LDH各組於第二週皆有上升的情況,特別是LDH(p<.05),之後便逐漸下降。而於自覺量數三組皆有顯著下降(p<.05),健康帶原組下降22.55%,慢性帶原組下降11.64%,正常控制組下降21.63%,於第八週時各組卻有上升的趨勢。在運動強度方面三組皆有顯著上升(p<.05),健康帶原組上升6.20%,慢性帶原組上升20.97%,正常控制組上升20.44%。運動心跳率各組數值皆在目標心跳之範圍內,但健康帶原組顯著高於其他二組(p<.05)。本研究發現以中高強度且長期的運動訓練,對於肝功能異常患者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在肝功能生理的檢測項目中,有多項指數都有顯著的正面意義(p<.05),且有提昇運動能力及降低自覺量數(RPE)的趨勢,顯示運動訓練對B型肝炎患者無論在生理及心理的影響有其正面意義。因此,本研究可提供B型慢性肝炎患者,在從事規律的中高強度運動或訓練時之參考。
  • Item
    棒球投手模擬比賽之下肢肌電分析
    (2011) 何岳容; Yueh-Jung Ho
    目的:棒球投手重複性投球動作及投球球數逐漸增加後,對於下肢肌群從跨步期階段到手臂加速期階段之肌肉活化程度及疲勞情形。方法: 12名健康高中棒球投手(16.3±0.9歲、177.8±5.68公分、71.3±8.3公斤),各投100顆球(分5局,每局投20顆),以Noraxon無線肌電儀器(擷取頻率1500Hz)收取投手下肢肌群(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前肌、臀大肌、肌二頭肌、外腓腸肌)前(第1顆至第10顆)、中(第46顆至第55顆)、後(第91顆至第100顆)三個區段平均肌電振幅與中位頻率平均值,並同步利用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300Hz)取得投手投球過程中下肢動作運動學參數作為參考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投手下肢肌群從跨步期到手臂加速期階段於前中後三個區段出現明顯活化程度,其中以手臂加速期前導腳肌群活化程度最為明顯;同時前導腳外腓腸肌中位頻率值在前(100.4Hz)、中(94.80 Hz)、後(90.65 Hz)三個區段隨投球數增加而降低。結論:投手經過持續且重覆投球動作後,前導腳外腓腸肌會有疲勞現象。
  • Item
    綠茶萃取物補充對運動表現與後續恢復期能量代謝的影響
    (2018) 張嘉珍; Chang, Chia-Chen
    本研究探討運動前單次補充去咖啡因綠茶萃取物 (green tea extracts, GTE) 是否能提升力竭性運動表現,以及於運動結束後立即再次補充GTE對後續恢復期間身體能量代謝的影響。本實驗採用單盲交叉設計,招募11位健康男性受試者重複進行綠茶試驗 (GTE) 與安慰組試驗 (Placebo),兩次試驗至少間隔7天以上。受試者在試驗當天早上食用1份300大卡的輕食,隨後,立即補充1500 mg GTE或安慰劑膠囊,安靜休息2小時後,在原地腳踏車上進行單次固定強度 ( 60%最大功率) 至力竭的運動,運動後隨即再補充1500 mg 相同成份的膠囊。運動期間全程監控心率變化;補充前、運動前、後採集手臂靜脈血液,以及運動結束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採血;運動後3小時期間,每60分鐘收集氣體變化。除了運動至力竭的時間與總能量消耗以配對 t 檢定外,所有參數皆以重複量數二因子 (試驗×時間) 變異數進行分析,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以 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結果 (1) 運動前單次GTE補充明顯提升運動至力竭的時間 (p< .05);(2) 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和氣體呼吸交換率數據顯示,力竭運動後立即補充GTE,恢復期間身體能量傾向脂肪氧化作用。另外,GTE 的血氨在運動結束時顯著高於 Placebo,而運動恢復期間第180分鐘明顯低於 Placebo (p < .05)。GTE 和 Placebo 的血糖、血清尿素與血清肌酸激酶、總能量消耗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 (1) 運動前補充 GTE 可以提升力竭運動表現;(2) 運動後立即再次補充 GTE 使身體能量代謝傾向於脂肪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