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臺灣輕艇競速運動發展之研究 (1991-2020 年)
    (2021) 蔡安琪; Tsai, An-chi
    輕艇運動是一項適合在四面環海及擁有豐富河川的臺灣發展,但有關臺灣輕艇運動史之論述相當不足,因此撰寫臺灣輕艇競速運動發展之研究,將有助於體育文化傳承與 輕艇運動推展。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蒐羅各種史料以及與 6 位輕艇資深前輩進行訪談,逐一加以整理、歸納、分析與探討,陳述 1991 年至 2020 年臺灣推動輕艇競速之脈絡,所得結論如下: 一、輕艇之父吳文達先生開啟輕艇運動之門;各基層教練為持續灌溉的園丁,使輕艇運 動延續迄今。 二、積極培育具潛優運動選手,提升能力逐漸至世界層級,同時需加強建構國家隊長 期培訓體系。 三、輕艇運動因經費不足、升學管道狹窄、培訓制度不完善及民眾認知度不高而面臨 斷層,亦造成在發展上較緩慢。 基於上述結論,建議輕艇協會,尋求企業與民間贊助支持,持續推廣輕艇運動,擴增輕艇運動之人口;增聘內部人員提升運作之效率,開發親水學校成立輕艇隊或社團;增加全國性輕艇競速賽事,舉辦分齡賽事,建立各階段的選手養成計畫,使選手增加參與動機;舉辦輕艇相關活動,主動與媒體保持互動,提高輕艇曝光度;建立歷年國家代表隊選手及發展過程完整檔案資料庫,藉此吸引優秀人才投入輕艇運動。建議後續研究者之方向,可再針對各縣市及學校單位推展輕艇運動歷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藉由訪談當時人物釐清輕艇競速運動發展模糊之處,以彌補本研究相關訪談資料不足的缺憾。
  • Item
    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13年至1980年
    (2013) 鄭健源
    摘要 台灣有自己的主體性,但是有關台灣的體育運動史之論述相當不 足,有必要儘速加以充實。本研究主要是以蒐羅的各禑史料,輔以訪 談,逐一加以整理、歸納、分析與討論,陳述從日據時付開始到1980 年為止,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的景貌。研究結果如下: 1913 年,台灣的橄欖球運動由日人松岡正男於台北一中開其端。 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台灣人受教育是處在極端不公帄的處境,因此 台灣人在日據時付接觸橄欖球運動的人數並不多。 所幸由於尚有部分台籍人士於日據時付在橄欖球運動上有極為 傑出的表現,例如陳清忠、柯子彰等,尤其是陳清忠學成返台後在淡 水中學趁執教之便而傳授橄欖球運動予學生,因此光復後得以以這些 人為骨幹,結合其他日據時付也曾有所接觸並熱愛此項運動的人士, 台灣的橄欖球運動才得以在1945 年光復後繼續延續。 1945 年後台灣人從事橄欖球運動者,普遍純粹是基於熱愛與嗜 好,以球會友的性賥較為濃厚。而台南市以黃茂卿為首的一群太帄境 長老教會的青年團契,則是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的異數,由於他們的 鍥而不捨,逐漸將台南打造成台灣橄欖球運動的重鎮,南北得以時常 精彩互相抗衡。 1966 年實施的驞育績優保送制度與1968 年開始的九年國教,應 該是台灣各項運動發展的分水嶺,橄欖球運動自然也不例外。至1980 期間台灣政經社會文化的發展丕變,其賥量互變是為了爭強奪勝,技 術水準逐漸提升,甚至在亞洲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高中組的表現。 各級學校的個別成績因互相爭榮而迭有變化,甚至興衰貣落極為明顯, 許多學校逐漸淡出,許多學校付之而貣,當然這禑現象不能一概而論, 還是有許多人士是基於興趣或嗜好而對橄欖球運動樂在其中。 關鍵字:台灣,橄欖球,運動史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
    (2009) 鄭國銘; CHENG, Kuo-Min
    臺灣在日本治理之前沒有專門的組織推展西方「運動」(sports),直到日治時期透過總督府在教育體系與社會組織中注入西方體育與日本傳統武術,才又添加新的元素。當時社會體育有高爾夫球、棒球、廣播體操、登山、武道等,這些主題的研究都一致指出該項運動透過特定的組織是其主要的推手。但除了上述的運動項目外,還有田徑、水泳、網球、排球、籃球、足球、自轉車、射箭等等,這為數眾多的項目是如何來推展?值得加以研究。 當時運動項目基本上可分為西方體育運動與日本傳統武術,日本傳統武術主要是由大日本武德會在臺灣成立的組織來推廣,西方體育運動項目則透過體育俱樂部、臺灣體育協會來推廣,促使各運動項目在台灣生根。為釐清當時這些組織的結構、運作與關係,所以本研究針對「大日本武德會」在臺灣成立的組織、「體育俱樂部」與「臺灣體育協會」三者為研究對象,考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肇始、交融、繁榮與質變的過程。 本文採歷史研究的方法,透過資料蒐集、分類、整理並加以考證後,分析考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運作的過程,得以下結果: 一、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經由筆者研究的結果,認為它是在1900年大日本武德會來臺成立各縣委員部之後逐漸成型,其活動以日本武道(劍術、柔術)為其推展內容。 二、1903年「武德會臺灣支部」協助「體育俱樂部」成立,該俱樂部設立運動部(運動會、棒球、網球等)、馬術部、射術部(擊劍、柔術等)、自行車部、游泳部、漕艇部推展相關運動。在體育俱樂部解散後「武德會臺灣支部」又接掌其部分業務。再則,兩個組織間合辦大會,相關的場地都互為使用,本時期兩會可謂相互交融。 三、1920年「臺灣體育協會」在總督府的主導下成立,推動當時非武道的運動項目。配合日本國內的運動進展,開始走向國際,臺灣也開始積極訓練選手參與競賽。兩會各自發展出繁榮之景。 四、受到皇民化運動、戰時體制的影響,兩會在日治末期受到軍國主義政策的波及,運動的目的全然為戰爭做準備。再加上學校教育的體操科改成體鍊科,社會體育強調國民體位向上,所以,運動比賽的性質已全然改變。 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從肇始、交融、繁榮、質變的運作過程,除了展現其組織的動員力與活動的漸進、多樣外,其背後所帶來的意涵,由以下結論之: 一、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模式係由日本引進臺灣並由官方主導,統御了臺灣體育運動的全面發展。 二、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植基,打開臺灣人的運動視野,讓戰後臺灣得以延續此一文化。
  • Item
    臺灣地區大學校院運動管理相關系所課程內容分析之研究
    (2010) 鄭宜倫; Cheng, Yi-Lu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地區大學校院運動管理相關系所課程規劃之現況,並瞭解規劃與實施過程之問題。本研究第一階段以15個學士班,8個碩士班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編碼表」進行各系所課程規劃之內容分析,第二階段根據量化之研究結果,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5位重要系所課程規劃人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深化本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運動管理相關系所為符合產業環境、市場與就業需求,目標傾向多元,除了「培養運動管理人才」,兼具「培養休閒管理人才」、「培養健康管理人才」、「培養運動指導人才」,系所目標過多,在課程規劃與師資聘任上有無法面面俱到之疑慮。 二、師資背景以博士學歷居多,學士班師資以「運動管理與領導」與「運動行銷」領域居多,碩士班師資以「運動管理與領導」與「運動研究」領域居多,均有師資不足之現象,導致許多系所依師資背景規劃課程,影響課程規劃走向。若有師資不足問題,應採聘任業界兼任教師,或請其他系所教師協助開課等方法。 三、必修學分比例過高易造成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各系所以「分組」、「課群」方式規劃學習方向,開設課程多有偏重與忽略之情形,以「運動管理與領導」最多,「運動倫理學」最少。「運動管理與實務實習」為關鍵性課程。碩士班均將「碩士論文」、「統計學」、「研究方法」列為必修。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國內運動管理相關系所應妥善做好課程規劃,並徹底落實執行,提供學生優質的養成教育,培養市場所需之專業運動管理人才,俾利於國內運動產業界的發展。
  • Item
    亞洲高等教育學府運動產業專業人力培育之比較研究---以台灣、日本、韓國及中國為例-總計畫暨子計畫三---亞洲運動產業經理人專業能力之國際比較研究
    (2010/08-2012/07) 程紹同
    21世紀全球運動產業持續成長,並促進國家整體之發展(SportBusiness Journal, 2006,程紹同,2006, Parks, Quarterman, and Thibault, 2007),由各項 國際運動賽事所創造出的經濟效益與帶動城市及地區的整體發展,可知運動產業 的全球影響力。亞洲現已成為世界運動產業發展的重心( Sport Business International, 2010, Cheng, 2009, Kim, 2006),面對亞洲運動市場的專業人力之殷 求,帶動亞洲高等教育學府相繼設置運動管理暨產業經營管理相關科系及課程 (大學部到碩博士班),廣受年輕學子的喜愛,其中以日本、韓國、台灣及中國 等亞洲地區發展最早且快速。然而,在高度競爭及市場導向的職場環境下,高等 教育學府所訓練出的專業能力是否真正符合所需要呢? 根據2009年6月美國運動 商業周刊(SportBusiness Journal)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全美運動產業資深主管認 為是無法迎合未來工作上的要求(SportBusiness Journal, 2009),而亞洲包括台 灣也有同樣的問題存在。本研究欲以運動產業市場需求導向為出發點,建構一個 符合運動產業市場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需求指標,期能減少運動產業界專業能力需 求與高等教育學府專業人才培育間的認知隔閡。亞洲運動產業發展程度及內容各有 不同,其專業能力需求指標應有所異同之處,本研究之跨國比較結果應屬於國際間 第一篇亞洲比較研究,希望可建構一套適用於亞洲運動產業發展參照之專業能力指 標。本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訪談法、德爾菲法等質性以及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 法等量性研究方法。亞洲運動產業人才培育議題不僅已成為國際學術探討之主流趨 勢之一,而且深受亞洲先進國家的高度重視,本研究成果應可提供後續相關研究及 國家重要政策之產官學界參考。
  • Item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身體活動強度的中文詞句及代表活動項目的選擇
    (臺灣護理學會, 2008-12-01) 劉影梅; 卓俊辰; 姚開屏; 蔣立琦; 黃鏈華
    為了與世界各國共同剖析活動不足對健康的危害,第一作者已獲授權對國際身體活動量表的台灣中文版進行翻譯及發展使用,開發一套以費力、中等費力活動量為體,以台灣常見身體活動為用的量表。以十二次專家焦點團體討論、六次書面審查、問卷調查、田野調查、認知觀點調查法及二回合雙重獨立翻譯及回翻,建立國人身體活動相關概念、用語及項目的共識;整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定義國人常見的活動強度;發展本土適用的量表。本研究結果為vigorous、moclerate及physical activity找到相對、合適的中文詞彙:費力、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將國人常見活動項目正確歸類,放入量表;繼而襲展出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台灣中文版的自填長版、自填短版、電訪短版。三量表中英文版語言吻合度、意思相似度的內容效度指數為992,994,980及994,992,994;中英文版的內在等級相關係數為945,704,894。運用認知觀點調查法發展出的量表,可正確反應出身體活動量,並擁有文化敏感度。沒有規律運動及高中以下學歷的個案有低估中等費力活動強度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