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蛻變與武裝-106級臺師大籃球員自信心影響因素探討
    (2018) 趙培愷; Chao, Pei-Kai
    籃球運動在臺灣是最受注目的運動項目之一,其中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在105學年度曾得到大專籃球聯賽第二名的名次,更曾經在97-99學年度創下三連霸佳績,並孕育出許多籃球國手,可稱為臺灣學生籃球的名校之一。在102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發生了震驚籃壇的禁賽事件,而臺灣師範大學便是主角之一,也引發許多討論。在優秀的運動選手中,自信心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期望透過個案研究法,訪談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106級隊員,並將內容整理與歸納,以瞭解106級師大籃球員在大學期間,所經歷過並且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以及從事籃球運動中自信心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106級師大籃球員大學期間中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分別為「禁賽事件」、「國際邀請賽」以及「UBA一級賽事」。而影響籃球運動員自信心分別為「重要他人因素」、「個體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在重要他人因素中,會受到教練、隊友以及家人影響其自信心;個體因素中會受到練習情況以及賽前準備影響其自信心;外在因素中則會受到設備器材以及媒體因素影響其自信心。本研究建議除了透過平日心理技能訓練加強運動員自信心以外,對於個案所經歷的事件需要更深入的瞭解,以協助個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
  • Item
    以健身運動行為模式之觀點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之因素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0-12-01) 馮木蘭; 卓俊伶
    本研究旨在根據「健身運動行為模式」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的因素。該模式預測:若人們具有內在運動控制的主觀知覺,對身體活動抱持正面的態度,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以及對健康、身體外表具有正面的價值觀,則人們已處於準備運動的狀態中,一旦知覺行動利益大於行動障礙,產生健身運動行為。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位成年女性從不運動變成規律健身運動的歷程及其內在傾向的轉變。研究發現個案的健身運動行為改變歷程並不完全符合「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個案開始接觸健身運動的原因是有高的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而此兩因素並非健身運動行為的準備因素。在從事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之後,個案才逐漸體會到健身運動的好處,並且對身體活動、自我概念以及健康、外表抱持正面的態度。此一循環式的歷程顯然有別於「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體育教學實務工作者提出進一步的應用建議,並且對未來健身運動心理與行為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與人際影響、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分析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1-07-01) 吳姿瑩; 卓俊伶; 馮木蘭
    本研究以健康促進模式為研究架構,目的在檢驗人際影響(社會支持、規範仿效)、特定行為認知(自我效能、知覺利益、知覺障礙)、和當時行為競爭的需求行為等各種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進行橫斷式研究,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之Cronbach's α係數介於.83至91之間;以身體活動結果變項進行因素分析及關聯性考驗,結果顯示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因此,此研究所使用之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方便取樣選取臺北市某兩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 969 份。 將所得的資料,以自變項中的中數為基準,高於中數列為高組,低於或等於中數列低組,以 t 考驗檢驗高組和低組之身體活動與自變項的關係,研究結果經分析討論後,發現:(一)有較多正面人際影響的青少年,其身體活動量高於獲得較少正面人際影響者;(二)對身體活動有高自我效能、高知覺利益和低知覺障礙的青少年比具有相反的認知者,更可能參與身體活動;和(三)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活動沒有顯著相關。本研究建議:(一)特定行為認知與同儕影響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未來規劃健身運動促進或體育課程時,可作為介入的重要變項;(二)父母除對這些青少年設定期望外,也應該做為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和積極生活的模範並提供適當的鼓勵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