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
    (2012) 李麗晶; Li-Ching Lee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60位年齡介於30-60歲之成年人(40.2 ± 1.0歲),分別在生活型態組、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密集介入三個月,並持續追蹤至第九個月。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給予相同之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等測量。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魏氏符號等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介入效果顯著優於控制組,該兩組的行為改變階段亦達顯著進步;(二)健身運動組的心肺適能介入效果顯著優於生活型態組及控制組;(三)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後續追蹤效果同樣的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行為改變階段部分,僅生活型態組達顯著進步;而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之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四)生活型態組的肌肉適能在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本研究結論是:對成年人而言,(一)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及行為改變階段有提升效果;(二)健身運動介入對心肺適能有提升效果;(三)生活型態及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行為改變階段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而運動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僅於生活型態組有提升效果;與(四)生活型態介入對肌肉適能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
  • 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類型在老年人執行功能表現之差異
    (2013) 陳冠甫; Chen, Kuan- fu
    過去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有關研究,運動處方主要針對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然而較少探討運動類型與認知功能之關係。從過去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活動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增長且密度增加的現象,因此開放性運動相較閉鎖性運動是否有助於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效果更佳。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運動類型的老年人在Flanker作業的N2、P3潛伏時間、振幅之差異。方法:參與者分為從事開放組20位、閉鎖組20位、無運動組20位,每組必須接受測量Flanker作業,統計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3組別×2情境×3電極)。結果: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反應時間及較大的N2振幅。結論: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訊息處理速度,使的反應時間較佳。不論運動類型皆有助於改善反應抑制的處理能力。
  • Item
    老年男性不同踝臂指數與下肢肌肉氧合能力及心肺適能之研究
    (2013) 周宛嬋; Wan-Chan Chou
    踝臂指數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是一項用來評估周邊動脈栓塞的嚴重程度及判斷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指標,近年研究指出較低的ABI之老年人其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死亡率也較高,但ABI過高亦會導致血管鈣化,有關不同ABI老年人之身體功能和下肢氧化功能過去較少文獻探討。本研究目的比較三組不同ABI老年男性下肢肌肉氧化功能、心肺適能和身體活動量之差異,及六分鐘步行運動期間與恢復期之肌肉氧化功能之差異,同時探討心肺功能、身體活動量和肌肉氧化功能之相關。本研究招募及篩選20名年齡64~85歲男性為自願參與者,其中5位ABI<1.1為實驗A組、10位ABI介於1.1~1.3之間為正常對照組、5位ABI>1.3為實驗B組,所有受試者接受ABI指數測量、身體活動量問卷調查、六分鐘走路測驗,並利用近紅外光光譜儀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作為肌肉氧化能力檢測工具,觀察受試者在運動前、六分鐘步行運動中及運動後恢復期的下肢肌肉氧化功能變化。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比較三組運動前與運動期間各項參數之差異,其顯著水準定為α=.05,再以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探討依變項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一)正常對照組老年人每週身體活動量大於實驗兩組,而坐姿時間部分實驗A組顯著大於實驗B組 (p<.05) 。(二) 正常對照組老年人之心肺適能顯著大於實驗A組 (p<.05)。(三)三組老年人間安靜期總血紅素 (THB) 和組織氧飽和指數 (TSI%) 無顯著差異,運動期時,正常對照組老年人THB和TSI%顯著高於實驗兩組 (p<.05) 。(四)老年人心肺適能與TSI%呈顯著正相關 (p<.05) 。ABI正常組之老年男性有較大之心肺適能,運動期間下肢肌肉有較佳的氧化功能。
  • Item
    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高中生身體組成及飲食行為之影響
    (2011) 游弘廷; Yo, Hong-Ting
    目的:瞭解高中學生接受兩週密集的運動及飲食認知課程後並給予運動及飲食介入對於身體組成、運動及飲食習慣之影響。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育成高中學生,經健康檢查後篩選出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25.6之40位學生,召集學生進行兩週之運動及飲食教育,並建議運動處方與營養諮詢。課程結束後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持續進行十二週運動及飲食介入,對照組則無任何介入。所有學生皆測量身體組成,並運用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及營養健康行為測驗表進行活動量與飲食習慣調查,測量時間分別為兩週課程前及十二週介入之後。研究蒐集之數據及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相依樣本t考驗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學生在參與介入後,其平均體重下降1.76kg、BMI下降0.68、體脂肪減少2.11%;中等費力以上活動時間增加86.6 min/week;飲食習慣測驗表分數減少4.4分,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5)。結論:運動及飲食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組成可達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時亦能改善學生活動量不足及飲食習慣不佳的現象。
  • Item
    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
    (2011) 湯億雯; Yi-Wen Tang
    學習的目的在於主動去探索求知,此時,注意某一事物乃是關鍵,繼而才能開始進行學習。由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持續性注意力的程度上明顯較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有時還伴隨過動的症狀,因而造成他們產生適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持續度的影響,以及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私立國小三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模式(Single-subject research design)中A-B-A倒返設計(A-B-A reversal of withdrawal designs),實驗設計包括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並運用參與觀察及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介入期參與者接受連續十天,每次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負荷(65%~75%)身體活動。課程依據國小學童之動作能力,設計多元化且具趣味性的身體活動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訪談大綱。本研究結果顯示,在WCST前後測分數、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從家長和導師的訪談資料當中得知,三位個案在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後注意力的集中度以及持續度皆有明顯的改善。而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又有回升的情況。因此,身體活動課程能有效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且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並無維持效果。
  • Item
    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物理環境垂直距離的探討
    (2014) 陳美貞; Chen,Me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室不同樓層與校園中活動區域之距離對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的影響與差異。首先透過參與觀察,初步瞭解桃園縣某國中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學生下課時間從事身體活動之態樣,作為問卷調查問題設定之依據,接續抽選該校一至三樓各樓層一個班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之後再採立意取樣,選取教室位於該大樓一至三樓各樓層男女學生各一位,參與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一)各樓層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地點與類型,隨樓層升高而有不同態樣;教室樓層越高,下課時間在教室、走廊從事靜態之聊天、睡覺活動者比例越高;教室樓層越低者,下課時間至動態區進行動態身體活動者比例越高;(二)活動空間與設施近便性影響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意願與類型;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直接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但垂直距離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選擇身體活動地點之意願較水平距離影響程度高。尤其,受空間特性影響,教室與走廊可提供空間有限,同學在此空間中易偏向從事靜態之身體活動類型。
  • Item
    單次運動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之影響
    (2016) 莊嵐雅; Chuang, Lan-Ya
    過去的研究顯示中強度的急性有氧運動能提升ADHD孩童的認知與學業表現,然而,運動對於ADHD孩童工作記憶的影響尚未被深入探討。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單次中強度有氧運動對於ADHD孩童工作記憶影響之差異。本研究分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比較典型發展孩童 (TD) 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 (ADHD) 在工作記憶作業上表現的差異。研究召募9到12歲的TD孩童15位以及ADHD孩童14位,進行工作記憶-儲存作業、工作記憶-執行作業及簡單反應時間作業測量其行為表現(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個人內反應時間標準差),以及事件關聯電位 (P3)。第二部份主要是要檢驗單次運動對於ADHD孩童視覺空間儲存工作記憶及視覺空間執行工作記憶的影響。此階段召募14位9到12歲ADHD孩童,所有參與者均需完成運動情境及影片欣賞情境,完成後同樣進行工作記憶-儲存作業、工作記憶-執行作業及簡單反應時間作業,並以及神經電生理測量。所有的行為資料與事件關聯電位 (P3) 以獨立樣本t檢定和變異數分析分別來檢驗TD孩童與ADHD孩童(影片欣賞情境)的工作記憶表現的差別。此外,行為測量(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個人內反應時間標準差)與事件關聯電位 (P3) 將分別以相依樣本t檢定及重覆量數變異數分析來檢驗ADHD孩童在兩種介入情境後,認知表現的差異。結果發現,ADHD孩童在所有作業上都呈現較長的反應時間,且ADHD孩童也在兩個工作記憶作業上有較高的錯誤率。此外,相較於TD孩童,ADHD孩童在兩個工作記憶作業中,S1誘發較小額葉、中央區及頂葉P3振幅,而S2則誘發較小的中央區及頂葉區的P3振幅。在急性運動效果方面,ADHD 孩童在單次運動後,在工作記憶-執行作業方面有較低的錯認率 (false recognition),同時,在記憶的提取階段也出現較小的額葉P3振幅及較大的頂葉P3振幅。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發現一致,亦即ADHD孩童與一般發展孩童相較之下,有較差的工作記憶表現。此外,ADHD 孩童在單次運動後,較能夠有效率分配有限的大腦資源,並且能夠在中央執行控制功能需求較高的工作記憶作業上有較佳的表現。
  • Item
    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之建構與驗證
    (2015) 葉錦樹; Yeh, Chin-Shu
    本研究旨在編製並驗證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研究步驟始於相關文獻資料探討與分析,用以建構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的要素與初步模式,續透過專家座談編修量表題項,確立預試問卷,以進行量表項目分析、探索式因素分析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及信度分析。正式施測首重量表之信度驗證、效標關聯效度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及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建構效度。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驗證性因素分析 (CFA) 結果支持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的五個分量表結構。 (2) 以統計數值為依據,支持每個分量表6題,共30 題構成量表的題目。本量表測量模型檢驗結果,有良好的配適性表現。 (3) 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之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 .96,五個分量表範圍為 .82 ~ .91。 (4) 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與工作滿意量表之理論相關係數已達顯著水準。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在經過構念效度、信度和區辨效度檢驗後,企業運動員健康工作自覺量表已達初步可接受的水準,可做為測量組織成員在健康工作自覺的有效工具。
  • Item
    身體活動量變化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及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影響
    (2015) 林致宇; Lin, Zhi-Yu
    背景:雖然規律且適度的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仍有不少國人缺少運動習慣,以致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目的:探討身體活動量變化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影響。方法:以北部某家健康檢查醫院124位年齡約在40 ~ 64歲之健檢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兩次檢測時之身體活動量變化狀況分成兩組:體能活動量增加組 (increase group, IG)與體能活動量沒增加組 (no increase group, NIG),每組各62位。所有受試者於兩次檢查中皆接受身體適能檢測及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分析。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身體活動量變化介入的效果。結果:(1)在第一次檢測時,IG組的身體活動量明顯低於NIG組;而第二次檢測時,IG組的身體活動量則明顯高於NIG組。(2)身體活動量變化對身體適能沒有造成明顯的改變,但所有受試者在第二次檢測時的體脂率及體脂重明顯較第一次檢測時來的低。(3)不同組MS盛行率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所有受試者第二次檢測時的MS盛行率明顯較第一次檢測時來的低。(4) 身體活動量變化對MS危險因子沒有造成明顯的改變,但所有受試者在第二次檢測時的TG及HDL較第一次檢測時有明顯的正向改變。結論:雖然身體活動量的變化無法明顯對中年男子身體適能及MS危險因子造成明顯的正向改變,但規律從事輕度身體活動即能有效減少MS盛行率,因此,為了維護身體健康,中年男子仍應規律從事適度的運動。
  • Item
    臺北市高齡者身體活動與看電視對過重肥胖關係之研究
    (2017) 王立亭; Wang, Li-Ting
    摘要 背景: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身體活動量不充足會提升過重肥胖之機率。近年來看電視已經成為許多高齡者主要的久坐行為進而造成過重肥胖問題,但鮮少研究同時探討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看電視對於高齡者過重肥胖之關係。因此,本研究試圖進行高齡者大樣本資料蒐集,探討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看電視與過重肥胖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用2015年居住於臺北市12個行政區,年齡65歲以上高齡者,共1068份有效樣本。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談,蒐集高齡者在休閒時間身體活動(LTPA)、看電視(TV)與社會人口背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BMI等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二元邏輯斯迴歸;在合併分析時,將自變項分成兩組(LTPA[充足≥150分鐘/不充足<150分鐘]、TV[高≥2小時/低<2小時])進行合併分析,並計算出勝算比 (odd ratios, OR) 及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CI)。結果:社會人口因素分析結果,年齡大於75歲、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男性、看電視大於 2小時等,都有較高風險機率成為過重肥胖。合併分析結果,75歲以上的高齡者,若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且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2小時者,有較高風險機率達到過重肥胖 (OR 2.23; CI, 1.06-4.66);其次是男性在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但每天看電視時間低於2小時者,則會有較低風險達到過重肥胖 (OR 0.28; CI, 0.09-0.84)。結論: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發現75歲以上高齡者、男性高齡者,於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看電視時間,都可能為罹患過重肥胖的風險因子族群。因此未來研究及健康施政策略應該考慮推動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之外,更應減少看電視時間,特別是在男性及年紀較大的高齡者。 關鍵詞:老人、身體活動、久坐行為、BMI、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