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
    (2009) 林聖恩; Lin, sheng-en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花蓮縣十所國中原住民學生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在探討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進一步探討各變項之差異及相關。總計500人為實驗參與者,有效樣本437人。利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之自填圖卡短版,將其身體活動量分成費力、中等費力及身體活動不足三組。體適能測驗項目為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一千六百公尺跑走等項目。根據實際調 查所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森積差相關及雪費檢定法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考驗與統計。結果如下:(一)原住民國中男生和女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及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皆未達到顯著差異。(二)原住民國中女生在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達到顯著差異。(三)原住民國中男生在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四)原住民國中男生和女生在體適能之八百公尺及一千六百公尺跑走,達到顯著差異。(五)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男生體適能,在坐姿體前彎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六)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女生之體適能,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七)原住民國中男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相關,費力身體活動量組原住民國中男生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組原住民國中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呈正相關,達到顯著相關。
  • Item
    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新民國中為例
    (2007) 曾振峰; Cheng-Feng-Ts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比較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相關與差異。以臺北市立新民國民中學九十四學年度經註冊在籍及在學學生共263人(男生127人;女生136人)。本研究乃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青少年自填長版(IPAQ-A)及體適能檢測項目(身體質量指數、一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800/1600公尺跑走)進行施測,並將所得的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分析處理;有關統計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 =.05。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生身體活動量現況方面:男生身體活動量比女生高,但兩者的身體活動時間有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現象。 二、國中男女生體適能現況:男、女學生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有逐年增高趨勢;另外,一分鐘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與女生、800公尺跑走表現,有隨著年齡增長而退步的跡象。 三、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關係:國中生從事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量與一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呈現正相關,與身體質量指數呈現負相關,且達顯著水準。另外,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較少者,其體適能表現呈現較差情形。
  • Item
    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及其促進方法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8-03-01) 陳門牽; 卓俊伶
    學校爲學童身體活動的重要推動機構,學童在校參與身體活動以體育課和下課時間為主,而下課時間比體育課提供學童更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時間與機會,本文針對國內外下課時間身體活動相關研究做一探討,發現與建議如下:一、兒童下課身體活動類型與體育課程相似,體育課程應著重於可在下課時間練習的中度身體活動類型,並提高活動內容的趣味性與刺激性;二、每天上、下午應各安排一節較長的下課時間(約20分鐘),可提高學童下課參與身體活動的意願;三、學校應經常舉辦受學童喜愛的活動或競賽,教師並在下課前鼓勵學生到戶外練習此項活動技巧,且對認真參與的學童給予表揚;四、學校應在高樓層或科任教室附近增設室內活動空間,以增加學童參與身體活動機會。
  • Item
    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
    (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暨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2005-01-01) 卓俊伶; 馮木蘭
  • Item
    提昇學生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可行方法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1997-12-01) 卓俊辰
  • Item
    身體活動對老年人體適能與認知功能之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2012-12-01) 羅尹伶; 方進隆